新近发现的林连玉先生佚诗〈吉隆八景诗〉

绪论

林连玉先生诗作基本录存于其生前亲自整理的《连玉诗存》,一共三十余题八十余首。近年陆续又发现其佚诗十余题,共二十余首。此前已有文章作过一些介绍,计有:吴志超(2005)、黄笙(2005)、吴杰(2012)、桑景(2014)。

新近从林连玉先生生前存留下来的手抄笔记本中又发现得其佚诗一组〈吉隆八景〉,为八首五言律诗。从笔记本上抄录的材料来看,无从判断这组诗的写作背景及年份。然而我们通过对其整体诗境与题材上的分析,主张这是林连玉先生后期的诗作。

我们正是以这组诗为契机,借此尝试初窥林连玉先生的诗歌艺术,进而对〈吉隆八景〉组诗作一番解题释义。

林连玉先生诗艺略述

郑良树(1999)以《连玉诗存》为对象,提出林连玉先生诗作“可以和他写的文告及讲词等合观”,都同样“表达了林先生这种富民族气节、不畏强暴的崇高人格及精神”。遗憾的是文中并无对林连玉先生诗艺本身的探讨。

果如郑文所述,林连玉先生的“诗词之作,简直是余事了”。林连玉先生自己也说,“艺苑无心竞短长,等闲未敢骋词章”、“风花雪月我无缘,不画鸳鸯不写仙”。

林连玉先生为马来西亚华文教育事业的献身奋战,他的运筹帷幄、决算千里,他的“横挥铁腕批龙甲,怒奋空拳搏虎头”气慨,自是众人感佩敬仰的;然而肩扛起风云际会、足立于浪潮尖端的“族魂”林连玉先生,其“崇高人格及精神”的耀眼光芒,容易让世人忽略其内心独白的一面,而他自己似也无暇多做这样的“夫子自道”。

郑文指出,林连玉先生诗作可供我们“窥见其精神世界及内心感情”。整体来看,其《诗存》突出表现的有两种精神情绪:一是自伤,如〈悼亡十首〉、〈典质四咏〉、〈寄李甘棠先生〉、〈赠丘君腾芳四律〉等;一是自励,如〈黄花岗纪念〉、〈波德申海边化石〉、〈题李家耀老鹰图〉、〈椰树〉、〈吕毓昌妹夫有诗见寄步韵一首〉等。

若论林连玉先生诗歌艺术风格,则其〈学诗自白四首〉最能阐发。与此相结合,我们说林连玉先生的“诗如其人”,他的诗歌艺术风格正应由其性情为人中进行揣摩。

黄润岳(1991)谈及林连玉先生的第一印象说“粗野而不修边幅”,郑良树(2005:75)总结说“他于是不拘任何小节,他于是不理旁人对他的看法”。林连玉先生处世待人不虚文不作态,耿直坦荡,论其诗艺更是如此。其〈学诗自白四首〉云:

性灵有说心终服,神韵难描意可捐;

试检圣经贤者传,分明显豁是真诠。

他的诗作不论主旨不论语言,都讲求“分明显豁”。这尤以第三首说得最透彻:

格调欲高说不虚,立身端耻傍人庐;

搜材径取心中合,险句每从笔下除;

应是偏偏有我相,更须处处觅真如;

饾饤獭祭差能免,口与愿违未肯书。

所以,林连玉先生的诗艺风格,即不虚设格调、不刻意艰深、不因循摘句、不堆砌辞藻;唯一追求是直抒胸臆,语言简赅,立意新颖,最关键是感情要“真”。

此外,林连玉先生性格思想中具有比较強烈的理性主义特质。他的立场主张多番特别强调“公平、合理”[1] ,而如此精神特质也正直接决定了他诗歌韵味追求上的知性色彩。

所以林连玉先生诗境展现的是一种知性的体悟。首先,他不在遣词用字“竞短长”,而是力求认知与体悟上“应是偏偏有我相,更须处处觅真如”。我们说“直抒胸臆、语言简赅”,实则是林连玉先生所刻意经营的诗艺风格。其次,哪怕是其书怀感人的诗作如〈寄李甘棠先生〉、〈赠丘君腾芳四律〉、〈和黄杜残四十初度元韵〉等,都处处展现其特殊的知性体悟,更遑论其〈咏史〉、〈题李家耀老鷹图〉、〈椰树〉等抒发议论的诗作。这就是其所谓“格调欲高说不虛,立身端耻傍人庐”,因此我们知道他追求的“格调欲高”,实则是诗境的“立意新颖”;而这种诗境立意之新,深深烙上其思想性格中强烈的理性特质,表现为一种极具个性化的知性体悟,所谓“应是偏偏有我相”。也正因此,其〈学诗自白〉末首对自己诗作所下的断语也说:

未必多情馀血泪,可真亡赖有箴规。

这种充满理性主义特质的知性体悟在其〈吉隆八景诗〉中也处处展现无遗。

〈吉隆八景诗〉释义

林连玉先生〈吉隆八景〉,是一组八首五言律诗,分别题咏吉隆坡八处景色。这组诗不论从题材、还是从诗境旨趣上,都与《诗存》的诗作有较大差异。如诗中处处表现出前所未见的闲适逸趣,乃至于出世隐遁的心迹:“休沐一浏览,胸襟消俗尘”(〈邓苑寻芳〉)、“立足尼山上,凝眸意豁然”(〈尼山远眺〉)、“倘能空色相,立地可登仙”(〈千佛听经〉),这似乎与林连玉先生“批龙甲、搏虎头”的奋发抗争形象判若天壤。

然而这也许正是我们探究这组诗写作年份的一个线索。首先我们以〈邓苑寻访〉一首来看,邓普勒公园的开设是1954年,所以诗作时间不会早于这一年。又从其诗作的精神旨趣而论,想必不是1950年代至1960年代初期华文教育抗争事业处于浪头尖上,林连玉先生全副精力“横挥铁腕批龙甲,怒奋空拳搏虎头”的时期。

1964年上诉公民权案受挫后,1966年林连玉先生迁入“隆情小筑”,郑良树(2005:255)说他此后“平淡清静地度过20年”;廖文辉(2004)记述林连玉先生“最后二十四年”生活也说:“这段期间,他每日风雨无阻到逸园公馆消遣,在那儿和朋友聊天,奕棋,打牌,翻报纸。即使迁至士拉央新居,交通不便,仍不惮其烦的乘搭巴士往还,早出晚归,几成规律。”

“隆情小筑”位于士拉央(Selayang),如此也可以解释其“吉隆八景”的多数景点都集中于吉隆坡市区偏北面,甚至几处如“降真观瀑”、“邓苑寻芳”、“情湖弔影”等都位于士拉央与万饶(Rawang)一带。

这是我们凭借现有少量线索,对〈吉隆八景诗〉创作时间尝试进行的推断。我们主张这是林连玉先生在1960年代中期以后的诗作;而从精神旨趣上判断,也应属于其后期的诗歌创作。只是材料所限,具体写作时间目前暂时仍无法坐实。

若论其诗艺风格,我们说这组诗大体仍是不出〈学诗自白四首〉的巢臼;除了上述提过的,尤其是“无病呻吟素所嗤,空中楼阁总支离”这一点,更是贯彻酣畅。因此,林连玉先生这组诗虽说咏景、虽则闲逸,但却仍处处不愿落于空言,故多发议论、立意新颖;时而指点江山间更似深含寄寓。郑良树(2005:74)说林连玉先生的杂文“好立异说”,而我们上文也提出林连玉先生诗艺特点之一即“立意新颖”。

(一)“八景”解题

“八景”名目,始著于沈括《梦溪笔谈.书画》;历来文士品题“八景”不断,相沿成习,至于泛滥,《四库全书提要》甚至批评地方志“志景必有八,八景之诗必七律,最为恶习。”鲁迅更不客气地讥之为“八景病”。

平心而论,这些咏“八景”之作实应看作一方风土的文化遗产。自然风景经过历代文士的品题,成为地方历史与文化的积淀。另一方面,相较于中国的“八景病”,南洋咏景诗作的整体数量仅为凤毛麟角,因此虽则鲁迅之病“八景”,马来半岛各地却恨不多见文士吟咏之“八景诗”。

以南洋风貌景物之不同于中国,历来文士经历此间,亦有品评讽咏。比如黄遵宪〈新加坡杂诗〉、丘逢甲〈槟榔屿杂诗〉、康有为《大庇阁诗集》等;当然尤以“竹枝词”更多,仅以马来半岛为例,如:仙桥〈汀加楼戏水竹枝词〉(1927)、黄镇炉〈游吉隆坡竹枝词〉(1929)、颜华煊〈游峇六甲竹枝词〉(1932)、鮀江余子〈彭亨竹枝词〉(1947)、南乡子〈怡保竹枝词〉(1950),等。[2]

竹枝词本为历代文士“记述民间风情者”,间亦“讽喻政事,寄托乡思”;而清晚期世局多变,“多有吟诵外国情事者,正表现出这一特殊历史时代的文化印迹”。(王慎之、王子今1994:2)所以,南洋文士也多因袭而以“竹枝词”形式吟咏此间风土民情。

至于“八景诗”的品题,南洋一带最为所知当属连士升〈新加坡十景诗〉。实则马来半岛各地亦有“八景诗”,比如钱复曾作〈霹雳洞八景诗〉,又1950年代初孙崧樵、郑今村均有〈槟城八景诗〉、1962年许建吾撰〈太平湖八景诗〉,等等。另有见名目而未见诗的,如“麻坡八景”(1963)。

此外历来咏一物、一地、一景的诗作也有一些。这正为马来半岛上的自然风光景色烙上了深刻的文人印记。

由此,结合文化史的视野以及马来西亚地理人文历史记述的角度切入,方可显出林连玉先生〈吉隆八景〉组诗的价值与意义。

(二)释“吉隆八景”

历来“八景诗”的范例,选列八景后均以四字为题,勾勒景色特质,末而各附一诗。有时四字题目足以传神写照,反而境越于附诗之上倍受传诵;“太平湖八景”就是一例,其中如“翠臂擒波”、“曲桥待月”均属佳句。(李永球2009)

林连玉先生咏“吉隆八景”也都各以四字为题,曰:一、降真观瀑;二、邓苑寻芳;三、尼山远眺;四、情湖弔影;五、古洞探幽;六、龙窟观鱼;七、多逊温浴;八、千佛听经。

以下逐一分释浅说:

一、降真观瀑

美景自天造,悬崖滚雪堆。

漫空飞急雨,平地响惊雷。

赴壑千层涌,渟泓一鉴开。

联翩莅止者,半是濯缨来。

这是位于万饶与士拉央之间的天然瀑布群,称Kanching Waterfalls;地处吉隆坡北面。“降真”,即Kanching译音;早期又写作“间征”。间征山属于雪兰莪最早的重要锡矿区,也是雪兰莪境内最早的华人聚居地。(李业霖1997:38-78)降真瀑布群是由七个上下断续相接的瀑布组成,总高度落差逾两百米。开篇诗句造势颇劲,曰“滚雪堆”、“飞急雨”、“千层涌”,至末尾却突转而静止,且云“半是濯缨来”。描景之动与状人之静产生的巨大反衬,使开辟泉涌的洪流骤然聚焦于观瀑一人。所谓“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游人半作遥想银河九天,半作嬉水濯足与缨,独我介怀于沧浪水之清兮浊兮。

二.邓苑寻芳

怡情有胜地,邓苑辟江津。

曲径随溪转,奇花映眼新。

林深藏猛虎,水澈见游鳞。

休沐一浏览,胸襟消俗尘。

这是距离万饶六公里的邓普勒公园(Templer’s Park),与降真瀑布区相连。公园以1952-54年任职的英殖民政府钦差大臣邓普勒将军命名,园内本就是一座古老的丛林。1954年9月8日,雪兰莪苏丹宣布开设为一个自然生物的保护区与热爱自然者的聚集地。至今茂林小溪、珍禽异卉,犹与林连玉诗中所题无二。“林深藏猛虎,水澈见游鳞”为全诗诗眼,对仗工整。奇花游鳞,水澈眼新,爽然怡情消尘;须知径曲林深,疑藏猛虎。

三.尼山远眺

立足尼山上,凝眸意豁然。

群峰罗眼底,一水绕村前。

显晦千章树,高低万户烟。

顿时蠲世虑,不尽此留连。

这是吉隆坡市中心Bukit Tunku,中译为“东姑山”,以马来西亚第一任首相“东姑阿都拉曼”命名。此山原称Kenny Hills,即肯尼山;本诗题简称“尼山”。这是吉隆坡一带最高端的住宅区之一。地势高耸,绿茵环翠,静谧清幽,早期英殖民官员富商较多聚居于此。所以目前仍留下不少战前殖民风格的住宅建筑。林连玉立足于此间,近处山顶豪宅富贵户,远处山脚平常百姓家,显与晦、高与低的对比反衬,既写眼前实景更寓胸中感怀;当下难免百般思虑,却道“顿时蠲世虑”。

四.情湖弔影

痴恋甘共死,哀艳动人心。

义重恩尤重,水深情更深。

波光浮黯淡,景色觉萧森。

欲弔投身处,迹堙不可寻。

这里“情湖”位置未敢确定。但据开篇“痴恋甘共死”,知系男女二人双双投湖殉情。翻检资料,万饶附近根登新村(Kundang)的蓝湖(Tasik Biru)本是废弃的锡矿湖。因其水深湖面呈碧蓝,周围树荫绿地,湖心岛上郁翠倒映湖中,景色宜人,向来游客不断。但传闻有不少失恋男女在此投湖。若论双双殉情,则1979年4月下旬发现一对二十出头的年轻男女相互缚绑一只手溺毙湖中,相信是殉情;当时颇为轰动。其实林连玉先生在1950年代前期曾写过一篇〈箴为情自杀者〉,很不以殉情为然;但文中仅论“爱情失败”的自杀者。(林连玉2002b)若以此双双缚手投湖殉情者,难保不免心中唏嘘。

五.古洞探幽

危岩有洞天,太古留奇迹。

底蕴无人知,幽深不可测。

信非隐者居,恐是神明宅。

选胜此登临,望门反辟易。

这是吉隆坡北郊的黑风洞(Batu Caves)。黑风洞是天然石灰岩洞群,洞内建有上百年的印度教庙宇,为马来西亚的印度教朝拜圣地。洞群分为光洞与黑洞;庙宇在光洞内,其左侧黑洞极深且暗。黑风洞入口在半山,须从山脚拾阶272级,故诗称“登临”。黑风洞为自来游历吉隆坡者所必到的景点。如1920年代游吉隆坡的梁绍文就专记一章云:“凡是到过吉隆坡的人,没有不晓得这个黑风洞的胜迹。”(1933:131)然而林连玉先生游历此境,却自别又一番立意;想是山林自有洞天,浑然坐忘,宜乎“隐者居”;然而竟作“神明宅”,顿感游兴索然,饶是登临至洞口犹掉头“辟易”而归。

六.龙窟观鱼

断涧筑长堰,凿山开广途。

翻成鱼乐国,乃是人工湖。

唼喋相濡沫,嬉游竞闯趋。

惠施差解意,物我同欢娱。

这是位于吉隆坡市区内的湖滨公园(Lake Garden),十九世纪末由英参政司瑞天咸(Swettenham)开设。公园环绕着一座人工湖。筑湖工程耗时十年,是以建堤截断Sungai Bras Bras而成,故诗称“断涧筑长堰”;人工湖最初以瑞天咸爱妻之名曰Sydney Lake,因此当时的总工程师Venning称为“爱的工程”(labour of love)。(Gullick 1955:7)从最初的设想,湖滨公园就是对公众开放的一座植物园。由于地处中心,风景怡然,园中植被丰富,湖内游鱼嬉乐,自来成为吉隆坡一带民众休闲游乐的聚集地。不分男女老幼贫富华巫印,齐集共乐,同聚欢娱,是以诗称“惠施差解意”。

七.多逊温浴

地心谁拨火,石罅出温泉。

半亩方塘凿,四时活水溅。

沧浪差可拟,溱洧有同然。

念彼华清水,贵人独擅专。

这是位于蕉赖(Cheras)附近杜顺大(Dusun Tua)的天然温泉,毗邻吉隆坡市区,称作双溪士乃温泉(Kolam Air Panas, Sungai Sera)。“多逊”今译作杜顺。这里至今仍是“半亩方塘”出温泉,游人男女老少杂相浸身泡足;全然不定管理条例、未设规矩限制。宜乎诗称“沧浪差可拟,溱洧有同然”。吉隆坡周边的多处温泉区,大体都如此同然“溱洧”景象;浑然不解沧浪水之“濯足”与“濯缨”。然而正是如此天然野趣当中,方显得日夕飞鸟之“真意”。念彼富贵之流的独乐专利,索然不解真趣。

八.千佛听经

欲解人生谛,寻师听讲禅。

驱车向野外,顶礼到门前。

善信虔诚拜,梵音自在宣。

倘能空色相,立地可登仙。

这是吉隆坡市内的楞伽山千佛寺,地近广东、福建义山。此地当时犹属“驱车向野外”,但如今已是吉隆坡市区内了。据〈吉隆坡楞伽山千佛寺碑记〉,寺庙于1936年建成,开山祖师为观修法师,后由明妙法师接任住持。明妙法师又曾创建吉隆坡圆通寺;相传是日据时期因千佛寺地近机场,为免池鱼之祸,另行拨地建寺。史载明妙法师声音洪亮悦耳,常受邀教导梵呗。可见名盛一时,故诗题“千佛听经”。饶是林连玉先生登临黑风洞见“神明宅”当即“辟易”而返,这时顶礼至楞伽山“梵音”声中自也不免动念立地“登仙”。

 

注释

[1] 举例如1953年〈马来亚联合邦华校董教及马华公会代表联席会议宣言〉:“我们认为:必须政府当局,有客观的、合理的原则,及公正的平等的事实,作为我们的保证,……”(林连玉1988:7-12)又1957年〈全马华团代表大会十五人工委会会议讲话〉云:“把华、巫、印文并列为官方语文这一公平而合理的要求,未曾在宪法上实现,是我们最不满意的。”(郑良树辑纂2003:333-335)而郑良树(2005:127)针对其1955年一场宣示华教立场的讲话也说:“这三条宣言,归纳起来只有四个字:公平、合理。”又论其1957年的一场宣言,郑良树(2005:186)也指出林连玉“对于宪制”主张是“建设公平合理的社会。”这种凡事坚持公平合理的强理性主义精神特质,其实也是他在这场受到非理性对待的漫长斗争中必然终于受挫的原因之一。

[2] 此处所列“竹枝词”均刊载于吉隆坡《南洋商报》,恕不一一注明日期。下文所举马来半岛各地“八景诗”亦同。

 

参考文献

黄润岳 1991。〈我所认识的林连玉先生〉,载《族魂林连玉》,P63-66,吉隆坡:林连玉基金。

黄笙 2005。〈对林连玉的几段回忆〉,载《族魂林连玉续编》,P148-152,吉隆坡:林连玉基金。

李业霖 1997。《吉隆坡开拓者的足迹——甲必丹叶亚来的一生》,吉隆坡:华社研究中心。

李永球 2009。〈太平湖的“翠臂擒波”〉,马来西亚:《星洲日报》,9月13日。

梁绍文 1933。《南洋旅行漫记》,上海:中华书局。

廖文辉 2004。〈林连玉的最后二十四年(1961-1985)〉,载《新纪元学院学报》,第1期,吉隆坡:新纪元学院。

林连玉 1986。《连玉诗存》,吉隆坡:林连玉基金。

林连玉 2002。〈记鲁迅先生们的演讲〉,载《姜桂集》,P44-46,吉隆坡:林连玉基金。

林连玉 2002。〈箴为情自杀者〉,载《姜桂集》,P105-107,吉隆坡:林连玉基金。

陆庭谕 1986。〈序——纪念林连玉导师〉,载《林连玉》,霹雳:吡叻华校董联会。

桑景 2014。〈林连玉佚诗的发现〉,载《不让他们渡黄河——林晃昇纪念文集》,P324-327,吉隆坡:林连玉基金。

王慎之、王子今 1994。《清代海外竹枝词》,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吴杰 2012。〈红毛丹熟满青山——林连玉逸诗漫谈〉,载《学文》,第2期,吉隆坡:学文社。

吴志超 2005。〈林连玉老师畅谈时局〉,载《族魂林连玉续编》,P53-58,吉隆坡:林连玉基金。

郑良树 1985。〈华族社会第一世家——敬悼林连玉先生〉,马来西亚:《南洋商报》,12月21日。

郑良树 1999。〈论林先生人格和情怀——读《连玉诗存》后〉,载《马来西亚华社文史论集》,P66-72,新山:南方学院。

郑良树 2005。《林连玉评传》,吉隆坡:林连玉基金。

Gullick, J.M.: “Kuala Lumpur, 1880-1895”, Journal of the Malayan Branch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 Vol.28 Part 4. 1955.

 

编按:图片下载自网页,恕不详列,谨此致谢。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