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记。鞭策
文/徐威雄
这是我接任馆长后,首次为《通讯》撰写刊头话语。虽说是不乏经验,也不免战战兢兢,勉力为之了。
林连玉纪念馆自2013年底开馆以来,经历了李亚遨与姚丽芳两位馆长。所谓创业维艰,在两位前辈的精心经营之下,纪念馆终能渡过初创期的困境,昂然立足根基,为本地民间博物馆掀开新页,两位前馆长可说是功不可没。我何其之幸,接下这个已上了轨道的工作,只须萧规曹随,便能把纪念馆向前推进了。
近年来林连玉纪念馆渐受到海外学者专家的垂注。7月6日,我们有幸迎来了两位台湾知名的博物馆学专家桂雅文与张誉腾老师。桂老师给了纪念馆诚恳而真切的建议,连在小细节上都要我们精益求精,让我们受益良多。张誉腾老师则在后来给《通讯》的文稿中,为我们提点名人纪念馆的特色与局限所在,提示我们要不断寻找开创性的展示意涵。否则,“名人纪念馆本身就成为该进博物馆的博物馆了”。这句话实为当头棒喝,是纪念馆同仁所当铭记与自我鞭策的。
《通讯》在内容性质上,向来有两大类别,一是本馆的相关资讯与活动报道,另一类则是本地华教文史的介绍与考论,一般都偏于轻短的文章。然而本期“特约”栏,非常难得收录了詹杭伦教授的鸿篇大作。这篇〈槟城“五福书院”论争平议——为纪念大马华教二百周年而作〉的专业论文,显然是针对上期李亚遨先生〈五福书院之华教始源说〉而来的。有关1819年(?)创立的五福书院,到底是不是货真价实的“书院”?引而申之,它是不是可视为大马华教的起点?这个争议,已为近年来本地文史界或华教圈所关注。詹教授能以人人所习见之史料,解读出新颖的结果,其功力之深厚,让人佩服。但若将这个学术争议上纲成“大有与董教总论述各执一辞、公开立异的态势”,显然是有所误解了。盖学术乃天下之公器,人人得而论之。这议题是否已是最后定论?我们期待透过詹教授的大作,进一步引发学界更多的讨论。
今年六月由林连玉基金发起的“文化资产保存运动”,欲广结各方之士,以抢救和保存本地的文化资产。纪念馆作为林连玉及华教文物的维护者,将会是这场运动的支援力量之一,相信未来的负担会更加重大。纪念馆这几年来对推广文献文物的认识与工作,可说是不遗余力,甚至走在华社的前头。就今年度而言,我们举办了三天的“在文字记忆间行走——拓碑工作坊”,由台湾的吴哲叡老师亲临授课及指导。相信这是国内首次的拓碑课程,反应十分热烈。配合这次的工作坊,纪念馆还举行了首次的“林连玉语录拓片展”,不仅为推广了林连玉的精神,也藉以鼓动拓碑艺术与风气。
林连玉曾说过,文化乃民族之灵魂。华教的工作,本来就是一项保根护脉的文化工作。今年又逢“五O九变天”,迎来了崭新的局面。我们期待终有一天,纪念馆里的“林连玉塑像”能面向一片光明磊落的前方,带领我们走向各族共缔建国初衷的默迪卡。
目录 CONTENTS:
馆长的话
铭记。鞭策
焦点
(一)课程委员会杂掇之一——共同课程历史科纲要问题/林连玉
(二)一纸家书诉衷肠——林连玉家书选刊(四)/林连玉
(三)林连玉和1958年中学历史课纲/詹敬仁
(四)“脚车先锋队”导览志工札记/洪凯伶、邓兆顼、林悠悦
(五)意志的胜利——林连玉纪念馆参观有感/陈杰
史话
谁最先著文把林连玉推介出去?/李亚遨
专访
1956年“火炬运动”
专题
(一)迎风而立:谈名人纪念馆的意义和发展策略/张誉腾
(二)欢迎触摸的博物馆/桂雅文
特约
(一)槟城“五福书院”论争平议——为纪念大马华教二百周年而作/詹杭伦
(二)马来西亚方志的书写/廖文辉
友馆
(一)实兆远垦场博物馆/实兆远垦场博物馆 编辑小组
(二)銮中世纪馆:带您走一趟百年树人之路/孙福盛
出版
(一)《沈慕羽日记全集》(第1卷:1957年)/何启良
(二)《槟榔屿翰墨缘》/张少宽
活动
(一)访客留影(2018.06~2018.11)(2018年6月-2018年11月)
(二)“有志﹒有职﹒有智”——2018年林连玉纪念馆导览志工团年会/陈黎晋
(三)“在文字记忆间行走”系列活动
文物
“历史课程重编专家工作委员会”,1957年10月19日会议记录(华文译本)
欲阅读请点击:《林连玉纪念馆通讯》(2018.2)
欲下载请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