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有教育才能改变孩子,因此在我有了能力后,我很欢喜地去协助有需要的人,因为我寧可当一个雪中送炭的人,也不去做锦上添花的事。」
他说,他选择一生奉献於华教,因他认为文化乃民族的根,而独中教育一般重视中华文化的传承,尤其是中华文化的儒家思想和道教思想的精神底蕴。
「若我们能好好学习礼仪廉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思想精髓,再融入个民族之间,那我国將国泰民安,经济繁荣。」李斯仁多年来关怀弱势群体,帮助清寒子弟深造,而荣获此殊荣。其他得奖者,还包括马六甲培风独中前校长邓日才及仁嘉隆华小三机构。
代表仁嘉隆华小三机构领奖的董事长郑联荣硕士则表示,该机构和当地社区紧密配合,建设硬体设备外,也建设人文教育。
他强调,三机构只是执行者,幸而没有辜负社区居民所託,才能获得居民支持与信心。
他希望该机构所作的一切人文教育能够传授给下一代,开花结果的同时也栽培出更加杰出的人才。

李斯仁、邓日才、仁小三机构获奖
吉华独中董事长李斯仁、马六甲培风独中前校长邓日才以及仁嘉隆华小三机构,获得2016年度第29届林连玉精神奖。
林连玉精神奖遴选委员会代表李亚遨对於该委员会能够充分遵守遴选標准,並从14分提名中遴选出得奖者,感到自豪。
他透露,林连玉基金会在29年前(1987年)风声鹤唳的时代,毅然宣布举办华教节,设立林连玉精神奖,以表扬华教界好人好事,砥礪士气。
他指出,当时正是教育部派遣大批不諳华语的老师进入华小担任高职,引起华教人士不满及抗议、同时也是茅草行动的时期,导致全国各地有119人遭当局原因內安法令扣留,包括华教运动的领导人林晃昇、沈慕羽、庄迪君、柯嘉逊等。
「虽然说是毅然宣布,但最初的时候,林连玉基金董事对於是否设立这个奖项还是存有顾虑,因担心会否引起华教运动內部的不必要爭议。」
他说,基金会隨后在刘锡通律师的建议下,成立遴选委员会,成功让这奖项成为大马华教节的最高荣誉。
李亚遨是在吉隆坡德威伸路州立华小为第29届林连玉精神奖礼致词时,如此表示。他也在致词中广邀与会者提供精神奖30週年的相关建议。
他也语重心长的表示,林连玉在1956年应《马来前锋报》之约,在开斋节特刊写献词,当时林连玉就提及共存共荣,强调权利与义务一律平等的观点,惟41年的今日,我国內部问题反而愈加严重,让人感慨不已。
本文摘自《东方日报》2016年12月19日报导,题为“奉献华教 做个雪中送炭的人”。
更多有关2016年林连玉精神奖新闻报导,请参阅: 《中国报》2016年12月19日报导,题为“14項提名嚴格選出 李斯仁 鄧日才 仁嘉隆華小 領林連玉精神獎”。 《南洋商报》2016年12月19日报导,题为“2人1团体获林连玉精神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