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馆《通讯》2016年12月

《通讯》三年
/ 李亚遨

这是第六期的《林连玉纪念馆通讯》了!因为《通讯》是半年刊,意味着我们出版《通讯》的工作已经经历了三个年头,要步入第四个了。在过去三年,幸得母体大力支持,以及有心人的热情赞助,我们得以每期印刷五六千本《通讯》免费分派给我们数以百计的纪念馆赞助人、分布全国的林连玉基金联委会、各地的文物馆、校史馆、图书馆,以及研究机构等。这些工作所涉及的经费积累起来当然是很可观的,就不说三年来的人力资源付出了。为了让这样的付出更加有意义,我们希望读者与我们一起思考如何把这项工作做得更好!

本期《通讯》内容,最值得介绍的无疑是林连玉先生逝世前四年写的〈检讨我自己〉。这是林先生对于自己多年投身马来西亚社会运动的回顾与总结。关于如何评价林连玉先生的一生,很多人都已经说了。这里刊登的却是林先生的夫子自道,自是不同凡响。学者陈良由此就其意义作了论述,也在这里一并刊出。应该一提的是(虽然以前提了),林先生的养女婿朱治和先生。林连玉先生的许多珍贵遗物能够保存下来,除了应该感谢教总同仁,也应该感谢林先生的家人,特别是朱先生。若不是他“识货”,有那种保存文物的意识,林先生的历史及其研究将不免留下很多遗憾。

本期内容还有一个特别之处,就是“中国关系”:一,林连玉先生的三公子林多文的〈林多文与林连玉家书〉。去年是林连玉基金而立之年,也是林连玉先生逝世30周年,我们邀请了林先生在中国的亲属参与系列纪念活动。于是林多文先生一家,第一次踏足马来西亚。他回去后应纪念馆要求写了回忆文字,这是一部分。二,陈进国博士的〈读林连玉家书——士的精神与家族教化〉。这位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是永春人,因家乡要办乡土记忆馆而认识林连玉先生的长孙林建春,因此有机会阅览林连玉家书。他利用中国大陆收存的林连玉资料进行学术研究,可视为林连玉研究一个领域的开山之作。我们希望如此“中国关系” 有助于林连玉其人其事及其研究在其中国原乡获得更多关注。

本期内容另一个聚焦点是1950年代林连玉著作手抄油印本,以及当年林先生亲自领导筹建的教总大厦。本刊编辑对历史见证人的访查,应有助于让历史留下更多可供参考的材料线索,而不至于:人没了,细节乃至真相也没了。

本期特约稿是林永隆博士的〈吉兰丹甘榜华人的传统民居〉。林博士是马来西亚工艺大学(UTM)建筑系的讲师、马来世界实质环境研究中心的研究员。他是吉兰丹华人研究的权威。

继2015年6月、2016年3月两梯次的“图书文献保护及修复工作坊(初阶班)”后,纪念馆与华研、尊孔独中于2016年6月再联办进阶工作坊,俾将纸质文献保护知识及修复技术进一步传承与发扬。我们就此活动作了图文并茂的报道,也藉此感谢联办单位的努力。

本期《通讯》面世之日,正是林连玉纪念馆开馆二周年。限于主客观条件,我们的工作并没有做好,不过我们会边做边学,尽量把工作做好,以不辜负社会人士的期待。也希望文物馆界的有识之士不吝伸出援手,给我们必要的牵扶及指点,让我们在前进的路上走得平稳顺利一些!


目录
CONTENTS

馆长的话
《通讯》三年/李亚遨

焦点
(一)检讨我自己/林连玉
(二)〈检讨我自己〉的发现及其意义/陈良
(三)鸿雁传书系亲情/林多文与林连玉家书/林多文
(四)读林连玉家书——士的精神与家族教化/陈进国博士
(五)留连必是多情处——记那块青色的匾额/姚丽芳

史话
“被辞职”的隆中华中学首任校长梁披云/李亚遨

专访
教总大厦历史变迁之教总篇

人物
六十年前的回忆——林连玉《华文教育呼吁录》油印本

特约
吉兰丹甘榜华人的传统民居/林永隆

友馆
(一)马六甲沈慕羽书法文物馆/沈墨义
(二)马六甲培风中学校史室/培风中学文宣出版组

出版
(一)追寻尊孔百年足迹/陆素芬
(二)砂拉越留台同学会对砂华社会发展的影响(1964-2010)/砂拉越华族文化协会

活动
(一)访客留影(2016年6月-2016年11月)
(二)巧手慧心.永无纸尽——2016年图书文献保护及修复工作坊(进阶班)活动报导

文物
〈检讨我自己〉手稿

 

欲阅读请点击:林连玉纪念馆通讯(2016.2)

欲下载请点击:img_20161221_151445_1482304519343-1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