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教节特辑
补遗海南人的学校之后……
海南先辈迢迢千里南来拓荒,相对而言,时间较晚,算是迟到了。早至1921年的统计,海南人不及7万人。1931年,仅仅微增9万7千人。1970年,海南人总额仍是微不足道,不过16万人。
人数虽小,海南同乡办学的热忱一点不输前人,南中国海两岸都有先贤捐钱献地的档案。残留至今的史料堪称有限,属会馆史提及办学经验,往往只作蜻蜓点水的记录,一语略略带过,乃致后人缅怀先贤,也仅能寻获点到为止的书写。
1905年开校,位在登嘉楼甘马仕谷园区的六先学校和店仔区之育华私塾,连同前辈1910年间所创吉打浮罗交怡南华,据史料称,似是海南人最早开办的三间华校。
1913年,吡叻海南会馆和槟城海南属会分别创立了振华和益华;只是前教育部副部长朱运兴先生曾任董事长的振华学生逐年锐减,早在1969年停办;“只剩下一条振华路,校址另作他用”。1916年,吉兰丹道北先贤符宏昌、施成灿、王秉璋诸君倡议民办育智;声势浩大,地方商家群起响应,同意由出入口货物抽取既定比额税捐,补贴学校经费所需。
直至1919年,共有六所学校先后开成:巴生务德、道北育智(1916)、吉隆坡侨南、新山工商补习学校(1917)、东甲启明、林明平民(1918)。当中,工商补习学校为失学青年提供半工半读的进修机会,前后八年,成绩不但斐然而且骄人。
二战以后只创办两校
1920年起直到1930年代经济大萧条之前,海南人的学校也有9所之多:令金振强(1920)、雪邦觉桥、马六甲华南夜学(1922)、芙蓉三民、东甲育才(1926)、甘马仕乐群、马六甲巨镜、南亚民智、淡边培智(1928)。
晋入1930年,东马古晋海南会馆开始了琼侨。此后,先后又有7所学校在战前建成:巴莪训蒙、古来英才(1931)、古来崇德、哥打素里里育华(1932)、昔加末南华(1936)、马六甲琼林、福隆港中华(1938)。
1930年代里,海南人的学校另有乌鲁地南中山,武吉哈逢启智、东甲万丰公民、登嘉楼勿述日底中华。二战结束,成绩单薄,唯有古来中华公学(1945)与巴莪育桥(1955)。
经历关闭、合并与搬迁
凡此卅余间学校,连同前提的霹雳振华,一共6间完成了历史的任务:浮罗交怡南华(1920s)、林明平民、新山工商补习学校(1925)、马六甲巨镜、马六甲华南夜学(1928)。
此外,间并入他校求存:甘马仕六先、育华纳入乐群(1928),琼桥组成中华二小、昔加末南华转入昔华、古来英才、崇德合并古来华小(1945);乌鲁地南中山和新民合成今之地南华小。
郭巨川、镜川昆仲发起的那一间马六甲琼林呢,辗辗转转,迨至1950年复办成功,借用琼崖义上息鸿亭上课;依地而名,改以马林学校,以后再名以玛琳华文小学。
原位巴生海南村,95岁高龄的务德华小,如众所知,将迁至武吉丁宜第三区Parklands新校地重生,预料将在2012年1月在新校址开课。村内原校原有34名学生,则获安排转往巴生港口青年华小就读。
海南乡团应修编历史
高教部部部长何国忠博士前不久推介,黄宏荫先生主编,书分上下两大巨册,厚达一千多页的《马来西亚海南族群史料汇编》(吉隆坡:海南联会;2011)所收相关海南人的学校之资料 (页945-页990),大致如是。
可惜,华团诸先贤涉足华教,年月虽远,留下的史料,毕竟诚属不多。要不是因为上一次改名事故,大家恐怕懵然不知,原校位在八丁燕带双溪丁宜的子文,实为一众海南先辈孙成焕、林成踏、张华和陈文贤共同创校。
可是,一个马来西亚读者诸君有谁知道孙成焕何许人也?见贤思齐,自该一一录之。一众乡贤行有余力,他日补遗《汇编》再版《汇编》,或可专访校主后人笔录子文事迹,给百年的祖先流芳也给万代的子孙壮胆。
海南乡团之外的各个组织,也当在“补遗海南人的学校之后”得到启示,书写本身经营华教的辉煌过去,感悟后人择善从之,体现林连玉先生当初的号召:“对付破坏,最好的答复是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