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度(第10届)林连玉精神奖得奖者简介
柔佛巴力务鲁普乐学校家教协会及董事部
得奖理由:为使学校不至成为复级教学学校,六年来,学校董家协每年均付出六千余元雇用客货车免费到村外载送学生到校上课,精神可嘉。
推荐单位:普乐学校校长
巴力务鲁普乐学校前身乃育才学校,创立于1934年。当时,该村先贤鉴于教育事业乃民族根基,于是群策群力,在克难之下,筹划创立一间小学,让该村华裔子弟有求学的机会。
经过多次搬迁,才迁至现今普乐学校校址。
1953年,该校获得批准注册。1962年,则改为政府半津贴学校。多年来,在董事会、家教协会以及村民群策群力、不畏困难和精诚合作下,不断增添学校各种设备,可说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该校是一所小型学校,所面对的大问题并非钱财问题,而是学生人数的难题。由于家长不希望该校成为“复班制”学校,不仅影响班制也导致教师人数减退,所以每年年尾一旦发现学生人数减少,家长便会沿户招生,甚至想尽法子,联合出钱请来专车,免费接送学生上下学。
这笔经费日积月累,可不是小数目,但董事会和家协却不畏困难,坚持到底,目的在于不让学校成为“复班制”,维护母校的精神,实在可嘉![1]
(剪报:《南洋商报》1996-07-31)
[1] 编按:2012年,巴力务鲁普乐学校学生人数有133人。
柔佛峇株白纯瑜校长
得奖理由:坚持母语教育,反对华文中学改制,并在林连玉先生被褫夺公民权与吊销教师注册证时,临危受命,出任教总副主席,站稳立场,维护华教。
推荐单位:峇株巴辖华仁中学校友会
白纯瑜,1922年生于槟城,并在当地受教育。1945年,毕业于中国云南昆明的西南联合大学外语系。后荣获奖学金赴英伦留学,不久因中国内战只好匆匆回到马来亚。
1951年至1954年,他曾任槟城韩江中学英文教师兼任报馆电讯翻译;1955年,受教育家严元章博士礼聘,到峇株华仁中学担任英文教席兼英文科主任;1958年,受邀赴英伦大学教育学院研究英文教学法为期一年,考获教育文凭;1961年,回到华中出任第八任校长,至1985年退休,在华中共掌校25年。
当白纯瑜从英伦学成返马继续在华中担任英文教师时,曾应聘到南大担任现代语文系兼课讲师,南大当局拟以高薪礼聘他正式担任现语系讲师,而被他婉拒。60年代初期,我国教育当局也曾欲以加倍薪金聘请他担任高级督学官职,同样被他一口拒绝。60年代初期,当局献议各华文中学改制,表明接受改制后可享有各种好处,但白纯瑜与董事会坚持以母语为教育媒介,不接受改制。他强调:由华社资助的华文独中,将会苦尽甘来,有光明的前景。在他掌校下,华中的高中毕业生也能到欧美各国升学,打破了学科不用英文课本不能升学欧美的神话。
他办学坚持民族教育必须以母语母文为教学媒介,因为通过母语母文教学,最直接、最容易吸收知识。因此,除了语文科,其他学科如数理化及史地,应以母语母文为教学媒介,以收宏效。他也主张“办学主要是以人为对象,不是以考试为对象”,秉承严元章博士的教育理论,提倡因材施教,以确保学生成人又成才。1961年至1963年期间,他担任教总副主席。这时期发生林连玉和严元章事件,是华教的最低潮时期,而他仍以大无畏精神,接手担任教总出版的《教师杂志》主编之一。1975年至1985年间,他也是独中复兴运动重要领导人之一,曾为1974年《华文独中建议书》这份纲领性文件内容作出积极贡献。
霹雳江沙李树福先生
得奖理由:80年代热心为江沙崇中筹款,甚至为了崇中、为了华教的发展,把个人的工作搁置一旁,全心全力作一个不受薪的华教工作者。
推荐单位:江沙崇华独中董事会
李树福,1928年生于江沙,祖籍广西岑溪,小时上过一年半小学。他是一名生活简朴的胶工。
1973年,他代表江沙广西会馆出任崇华独中董事,不过从1974年开始,则以个人身份担任崇华独中董事。 他曾成功说服并领导江沙广西会馆理事与同乡,前后捐出5万元予崇华独中。1989年至1992年,他先后牺牲一年半割胶工作日,义务担任崇华独中学生宿舍建筑工程“包工包料”督工。
1992年,他代表校方经营食堂,不领薪金,全年替校方赚取3万元。1997年,眼看食堂经营业绩节节败退,他又挺身而出,整顿食堂经营工作,日夜奔波,终于转亏为盈。举凡学校狮团新年出队采青或当地乡亲的喜庆、丧事,他必到场协助。
为了崇华独中从无怨言,他对教育的付出和牺牲,可说已达到以校为家的地步。他的献身精神,对华教事业任劳任怨,已获得崇华独中全体赞助人的认同与赞扬。
霹雳班台陈桂兴先生
得奖理由:50年代响应教总林连玉先生的号召,组织旅槟同学,沿门逐户进行“火炬运动”。虽曾先后两次被拘留长达约十四年,并被吊销公民权,但仍不失去其参与华教、慈善福利工作的决心。
推荐单位:班台育青独中董事会
陈桂兴,1934年生于霹雳角头渔村,在南华小学受过四年华文教育。他年轻时,受到激荡不安的年代洗礼,于是献身为公众服务,参与民族事业工作,致力争取民族平等。
1956年8月至9月间,联合邦教育局在全马各地举行“火炬运动”,对全国学龄儿童进行总调查。为此,教总呼吁各阶层协助政府推行“火炬运动”,呼吁华人子弟进华校,粉碎当局欲使华人家长登记英校之目的。当时南华小学正逢学校放假,以致校中无良将,学校无法执行教总的委托。为了不使学校成为众人唾弃的罪人,他毅然负起召集旅槟同学的责任,挨家逐户为“火炬运动”广作宣传,一连苦战几天,总算功德圆满。
他曾先后两次被拘留长达约14年,并于1965年被吊销公民权,在扣留营中总计度过13年又8个月的漫长岁月。1976年4月获释,限居于霹雳班台渔村,五年后限制条件解除,他即刻参与发展班台育青独中行列。
1982年,他被选为育青独中董事,1991年担任征求主任之职。他,只不过是受雇于人的打渔佬,月入有限。然而十几年来,育青不管是筹募教育基金或建校基金,他总是身先士卒,以身作则,自己不先出钱决不先向人要。他的慷慨风范,影响了许多人。1992、1993年期间,育青独中没有收捐员,他义不容辞承担收捐员职务,并在收捐过程中为该校招募了许多新赞助人。1994年8月,他和其他董事师生共同参与育青独中举办的“护教行”,短期出家,徒步各州与众善信化缘,筹募教育基金。超过半个世纪以上的奋斗史,留给他的是“一身正气,两袖清风”。这就是他最宝贵的财产。
教总前主席黄润岳先生
得奖理由:在动荡不安的局势下接受重责大任,领导教总,稳定教总,坚持母语教育原则,反对华文中学改制。
推荐单位:林连玉基金
黄润岳,1921年生于湖南长沙,在长沙当地受中小学教育,抗战期间到重庆读大学,1945年毕业于国立政治大学法学系。
1950年南来,先后在芙蓉中华中学任高师班主任,和丰兴中中学任校长,1951年至1964年在龙引新文龙中华中学当校长。1956年曾赴英伦敦大学教育学院热带教育系进修,获专业教育文凭;1957年赴美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在国际教师讲习班毕业。1958年应邀加入教总工作委员会;1959年主编《教师杂志》;1961年至1963年任教总主席;1965年任马六甲培风中学校长。荣休后移居加拿大渥大华。
60年代初,面临华文中学改制风暴,他掌管的新文龙中华中学坚持不改制。为此,英国大员特别召见劝请改制,另外还蒙柔佛州教育局长约见,并受视学官警告,但都不为所动。1961年,教总主席林连玉的公民权和教师注册证先后被吊销,他临危受命领导教总。随着教总教育顾问严元章博士被禁入境,在此草木皆兵、风声鹤唳之际,他仍能从容自若领导教总,临危不惧,反对改制,实非常人所能企及。
担任教总主席两年期间,他除继续执行教总未完成的使命外,也冒着随时被扣留的危险,持续发表了〈华文中学为什么不要改制〉、〈再论华文中学为什么不要改制〉的文章,以及〈教育精神是不可能被摧毁的〉、〈能生存,有发展〉的演说。由此足见他对华文教育的执着及其过人的胆识和眼光。他对教总的另一项贡献,就是创办《教师杂志》,刊物水准很高,深获嘉评,兼有弘扬中华文化及促进母语教育之功,可说与教总三大目标相辅相成。
1963年,林连玉先后托稿(即继被禁的《回忆片片录》单行本之后的另外30多篇回忆录)予他,以便待他死后出版。从“临危受命领导教总”到“托稿”,众人对他的信任由此可见。这30多篇回忆录即分别于1988年及1990年出版的《风雨十八年》。
霹雳班台已故蔡尤搿先生
得奖理由:领导华社,复办班台直民华小,创办班台育青独中,并设立“蔡尤搿教育基金”资助育青独中优秀生。为社会、为民族、为国家培育人才,遗爱长留人间。
推荐单位:班台育青独中董事会
蔡尤搿,1911年生于福建晋江。从小未上学受教育,年轻时在原乡过着捕鱼和晒盐的渔家生活。婚后在廿九岁南来马来亚,抵达霹雳江沙,后迁至班台。
1945年,班台直民华小复办时,他是筹建学校委员会的主要负责人,与热心民族教育者共同配合出钱出力,使区内超过200名华裔子弟重新获得受教育机会。1951年,直民华小学生激增,校舍不敷应用,身为董事长的他,带头发起筹购校地及建校运动。
1961年,他号召直民学校董事部发起创办中学,由于不获当局批准,众人决定创办育青独中。1962年,直民董事部同意将校地借给育青独中作为建校用途。同年,他率领发动建校计划。1964年,教育局欲在班台开办综合中学,去函育青独中商借校舍,但不获董事部及赞助人同意,因此育青独中仍然保持华校特色。70年代,育青独中发展渐入轨道,至1975年已发展成为一间完整的华文独中。而直民华小也发展成为县内的大型小学,学生人数达千人以上。他前后共担任直民华小董事长职27年(间中曾有中断),班台育青独中董事长25年。他也设立“蔡尤搿教育基金”,资助育青独中优秀生。
蔡尤搿将一生宝贵的时间,献给教育及公益,使班台区拥有完整的中小学教育设备,这种热心教育的精神,对于一名未受过教育的人而言,深得大家敬仰和学习。
森美兰波德申魏石珠先生
得奖理由:波中不改制,惨淡经营,但一直有建设,从学校的规模到学校之设备,日趋完善,这固然是历任董事与热心人士大力扶持的建树,其中魏氏实为佼佼者,足为林连玉精神之楷模。
推荐单位:波德申中华中学董家教三机构
魏石珠,1917年生于福建南安,八岁随父母南来柔佛州麻坡。由于家贫,仅受两年私塾教育,这是他自认一生中的最大遗憾与不幸。1935年,举家搬迁到森美兰州波德申县的芦骨谋生,魏石珠最先在砖厂里当杂工,后经营脚踏车生意、轮胎业及开设汽油站,为人深得波德申县内各阶层人士钦佩与爱戴。
1969年,独大有限公司发动筹款,他是芦骨与丹那美拉C村地区的主要负责人。由于时局不安,筹款运动受阻,他将所筹得的义款6000余元存放在银行。到了1989年,将20年间连本带利的9000元凑足1万元,捐献予波中充作建校基金,校方以一间课室命名为“芦骨丹C69独大基金课室”,以示感激。
1970年,他加入波德申中华中学董事会,并于1982年接任董事长一职。在他领导下,波中董事会成员合作无间,超越党派色彩,拟定的计划都能按部就班落实,将波中带入历史上的新纪元。此外,整整卅年来,只要出席亲朋戚友的喜宴或丧事,他都不忘力劝有关家属捐献五百一千,甚至两千、五千元,作为波中的发展基金。由于他居功至伟,遂被委任为该校名誉董事长及产业信托人。
1988年,魏石珠告老荣休。即使功成身退后,他对波中的关爱,仍有增无减。他对波中情有独钟支持到底的美德,为波德申县内甚至全国华裔同胞所津津乐道。
马六甲释金明法师
得奖理由:领导佛总,弘扬佛学,维护宗教平等,更以出家人身分致力于办学兴学,扶持华教,慈悲为怀,功德无量。
推荐单位:马六甲华人教育协会
金明法师,1914年生于福建莆田,自小接受传统书院教育,十五岁开始接触佛教,十七岁出家专心研习佛法。随后南来,常住马六甲青云亭及香林觉苑。 为了推广佛教教义,法师先后在马六甲开办了香林学校和香林幼稚园。香林教育有两大原则:第一、必须以华文作为主要教学媒介语,中华民族有五千多年历史,不通华文如何继往开来?第二、注重提倡道德,树立人心教育,以佛陀言行为人生立身处世的准则。
1951年,香林学校开办初期,学生只有40多名,后来逐年发展成为一间拥有千多名学生的大型学校。[1] 香林学校是唯一获得教育部批准将佛学课程(由法师亲自编写)编入正课教导的国民型学校。
1961年,法师又创办香林幼稚园,后来也发展成为马六甲州内最大规模的幼稚园,学生有500多人。40年来,法师为了香林学校的进步,殚精竭虑,并身兼董事长与教师两职。此外,他也连任了18年(六届)大马佛总主席,同时兼任大马佛教、基督教、兴都教与锡克教咨询协会主席等职。在任期间,法师对抵触佛教教义等的任何法令或事务,均能力争到底。
[1] 编按:由于马六甲市区人口外移,2012年香林小学学生人数跌至117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