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九四九至一九七零年之间,我有机会因职务上的关系,认识许多华文教育界领袖,其中最显著的有两位—-林连玉先生和沈慕羽先生。 在这个时期中,因为当时英殖民地政府,为了迎合世界各地“民族自决”的新潮流,开始注意本邦教育制度的改革—-由不闻不问的传统政策,逐渐注意本邦各语文媒介的教育发展,尤其是素来以“自力更生”著名的华文教育。
当时我服务于联合邦教育部的华文组,有机会和教育界先进吴毓腾先生及“华人之友”的英籍教育联络官侯士先生共同负责改善本邦华文教育制度,使华校逐渐演变成为本邦教育系统中的一环。因此,我有许多机会和华文教育界领袖们接触,充当政府和华校间的桥梁。在我来说,这是一件非常艰苦但却有意义的工作,尤其是初阶段的工作,因为数十年来因隔膜而积成的猜疑及偏见,不是一朝一夕之间可以消灭及解决的。我费尽心血不断地向两方面解释、疏通、排解,令大家逐步地了解对方的立场和处境,互相容纳,互相退让,才达到妥协。
记得有一次和林连玉先生在晚间拜访当时的教育总监朋士先生,商谈新教育法令的某一项目,直到午夜才圆满结束。 后来,林连玉先生不幸被当局取消公民权和教师执照,记得我当时还蒙沈慕羽先生之托, 他刚由外国旅行回马,陪同他及当时三大机构的秘书温典光先生,造访当时财政部长及马华公会总会长陈修信先生,请求他代向政府解释,以便收回成命。但没有结果。后来,在一九六六年,沈先生因坚持教总要求,列华文为官方语文之一,不但得不到马华当局的同情,还遭马华开除党藉,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
在一九六二年起,政府为提高各语文媒介学校教育水平,由联邦教育部师资训练组创办各媒介学校校长教育研究班。我被委担任华文组主任,一连开办七届。还记得第一届的学员都是华校的领袖,如沈慕羽、宋方平、卢振樵、杨继任……等。沈先生众望所归,还被推为“级长”,因此,我们更有许多接触及交换意见的机会。此后,凡是世界各地教育领袖,来马观光并考察教育时,我多介绍他们会见沈先生。
在一九六九年,世界教总在印度尼西亚首都椰加达召开世界教育会议时,我和沈先生及杨继任、黄伟强、汤利波等代表华校教师参加会议。沈先生还被邀在大会 上以华语演说(有史以来第一个用华语演讲者),由本人充当翻译,沈先生曾向世界各地代表大声疾呼,请求主持公道,为母语教育而请命,并鼓励民间办大学。 在这风风雨雨的华文教育运动中,到今天,华校在本邦不但能够继续存在,而且,据统计,因新教育法令实施后,英校完全变质,华校却庆幸不但未被消灭,而且比前更繁荣,不但全部经费由政府负担,学生人数也有增无减,其原因固然是社会人士及学生家长的鼎力支持,但千万不要忘记华教斗士们—-像林连玉先生和沈慕羽先生等的功劳,是应该永垂青史的。
本文原载于《南洋商报》1984.1.14。
作者为前联合邦教育部华文组视学官。
本文后收录于教总秘书处编《族魂林连玉》(2001年第二次印刷:林连玉基金出版),页80——82,电子档取自《木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