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城4日讯)24岁的马来青年沙菲,自小在华小与中国接受华文教育,他精通中英巫三语,拥有北京外国语大学汉语言文学学士学位,以及北京大学国际关系硕士的 学历。
今年7月,他获得人民信托局(MARA)推荐,加入马来西亚中小企业拓展中心(SAME),出任该中心的研究与特殊任务主任,是俗称的“新一代马来精英。”
该中心是首相署部长拿督魏家祥管辖下的单位,而沙菲的的任务主要是进行市场研究、研究清真产品的商机,除了协助中小企业及马来人进军中国市场之外,也协助解决本地中小企业所面对的问题。
来自雪州的沙菲是家中的老么,上有一姐一哥,唯独他接受中文教育。
父亲是私企的职员,而在国家语文局工作的母亲早有先见之明,中国是一条等待甦醒的经济巨龙,中国浓厚的文化可以提供一个优良的学习环境。掌握中文会为儿子开启一条康庄大道,所以自小就把他送入华小,并在沙菲四年级的时候,随她一起到中国接受中国式的华文教育。
“那时候母亲被派到中国北京外国语大学教中国人马来文,我就在北大附小唸书。”
唸华小时是唯一巫裔生
沙菲接受星洲日报专访时说,他在吉隆坡坤成华小度过他小学三年级的生涯。当时他是班里唯一的巫裔学生。
在北大附小,他也是班上唯一的马来西亚马来人,那时他的身份是小留学生。他的同学全都是中国人,从小他就生活在华人堆中,清楚了解华人的生活习惯。
中二他随母亲回国,在尊孔国中完成中学教育后,他再选择回到对他而言是第二故乡的中国深造。他先是在广西民族大学学了8个月的高级汉语,再进入北京外国语大学,那时候,他的本科是汉语言文学,副修同传译。
因为在入学试时考获优异的成绩,本来要唸四年的本科,他只须唸两年,在大学的时候,他已经兼职替大使馆工作,为到访中国的马来部长充当同传译员。
曾为中国电视台做翻译工作
因为他的翻译能力,马航MH370事发期间,他也为中国中央电视台做同传翻译工作。
虽然让孩子学习中文,但他的母亲并没有忽略让他学习马来文,每周他都到马来西亚驻中国大使馆,学马来文和伊斯兰教。
说得一口溜溜北京腔华语的他说,他在上高中的时候就发现自己对语言很敏感,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在学习语言上有天赋。
“我非常享受学习语言的过程,这是我最快乐的时候。”
然而他坦言,其实学甚么都很苦,只有产生兴趣和努力,就可以达到想要的目标。
华小绝不是团结绊脚石
身为接受过华小教育的马来人,他不赞同落实单一源流学校,更不认为华小是国民团结的绊脚石。
“马来人进华小,学习华人的语言,了解他们的文化,是团结国民的另一个方式。”
他说,华人会说马来文、英文,为何马来人不可以学华文,了解华人的文化?
他说,学习华文已经是一种潮流与趋势,很多巫裔都要学华文。
他说,误会往往是因为对对方的文化了解不深、语言沟通不良而造成的;因此,他鼓励更多的马来人到华小学习华文、学习华人的生活方式。
“华人是坚强、讲究效率、注重细节的民族,多和华人接触,可以学习更多他们的优良文化。”
他认为不该关闭华小,这么多年来,我国才得以保存如此完善的华文教育与中华文化,如果关闭华小,是我国的损失。
他说,在国小学一科的华文和在华小学华文,效果差别很大,没有环境,学习华文的效果并不理想。
他建议除了国小之外,政府也应该关注华小的发展,以促进国民的团结。
为种族关系紧张感担忧
因为掌握了华文,了解了华人的文化,如今沙菲在朋友间扮演了华人与马来人的桥梁,协助马来和华人朋友更了解彼此,纠正彼此之间的错误印象与认知。
对于我国目前紧张的种族关系,他也感到担忧。
他说,在和华人相处上,种族关系这一块,双方都要有所取舍和包容。
“我们都是马来西亚人,不应该用种族和语言来区分彼此,应该为了这一片土地共同努力……”
他说,如果国民团结,马来人掌握华文,对国家的经济有很大的帮助,因为语言上的便捷,和中国人打交道到中国做生意,很方便。
在中国上小学的时候,他对于中国小学生(包括他自己)系上红领巾的做法留下深刻的印象。
“我觉得这个方式很好,这条小小的红领巾其实从小就培养了小朋友的爱国意识,值得我国学习。”
对马中华人有深厚认识
虽然年纪轻轻,但凭沙菲在中国生活与求学多年的经验,沙菲已经对中国和大马的华人有了深厚的认识。
在华小,他学习了华人的学习方式、培养了自己的学习态度、改变了自己的学习方式。
“我发现华人的学习方式和马来人很不一样,华人勤劳、积极上进,老师对学生的要求也比较高。”
“老师对学生的培养方式也很不一样。”
他认为,老师在小学阶段的培养方式对孩子而言非常关键,这是一个塑行的阶段,老师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
(报道:郭秋香)
本文摘自《星洲日报》2015年10月5日报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