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位得奖者:已故吴建成Mendiang Goh Kean Seng
推荐单位:赖兴祥及42位独中现任或前校长或副校长
得奖理由:乃我辈中最杰出的华文独中校长之一,不屈不挠推动教育改革,鼓吹人本教育理念,对我国独中教育发展贡献显著。其坚毅不拔的战斗精神,使命感特强,以极大的热忱和惊人的意志力投身各组织之工作,令人激赏。
简介:
1. 有教无类,独中巨人
吴建成是我们这一代最杰出的华文独中校长。他出生清贫,在贫民窟长大,对弱势群体关怀爱护。这造就他大学时期,好打抱不平、抑强扶弱的人格特质。即使曾经深陷苦窑,历经苦难,重获自由后,他依然是一名战士。面对莘莘学子,他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不屈不挠推动人本教育的理念。
他先后在深斋、丹中、尊孔三所独中掌校,时间跨度达三十多年。在深斋掌校期间,他与董事长胡万铎联手成功带领学校朝现代化转型;在丹中掌校期间,他提出“丹中是东海岸的独中”的概念,将招生范围扩大至东海岸三州,并极力争取东海岸民众对丹中的支持,对丹中接下来的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稳定整个局面,引导丹中打破困境,为丹中开辟出一条既新又明确的发展路线。
为拯救华社重要的资产,他临危受命,担任尊孔校长期间,提出“让尊孔回到华社,让教育回归本原”校务发展总方针,领导教职员走过十年艰辛而又充实的教育改革之路,为尊孔的发展与繁荣作出卓越贡献。他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秉承尊重关爱、有教无类、全面发展、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推进尊孔教育的民主化、生活化、多元化、本土化与国际化,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
临近耳顺之年,他更毅然决然二赴丹中。除了延续1990年代掌校之理念及重视学生六育(德、智、体、群、美、劳),而非纯粹让学生念书考试,更在推行教改的路上,照顾弱势学生,对各学生实行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实实在在地以“小学校,办大教育”的精神推动系列教育改革,堪称“独中巨人”。
2. 走入群众,形塑华教命运共同体
吴建成在担任校长期间,他的工作并不局限在独中。相反地,他持续发挥自身的人格魅力与特质,积极组织联系华教同道,走入群众,形塑华教命运共同体。
1988年始,吴建成以教总代表身份参与董教总全国华文独中工委会,积极参与领导教育改革,为我国独中发展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
面对2010年代,华教经历过创伤后的百废待兴,他也不忘搁置已久的教改方案,在独中工委会内持续提倡教育改革。他在担任董教总独中工委会小型独中发展专案组主任期间,是小型独中发展的倡导者和推动者。他致力于推动小型独中发展,并加强小型独中之间的联系,组织策略联盟,提升办学力量,中大型独中也随之提高意愿照顾小型独中。
3. 扎根华社,加强跨族群
吴建成由始至终认为,我国的纷扰源自于阶级,而非族群之间的冲突。2014年,吴建成担任林连玉基金主席期间,他“扎根华社基层,加强跨族群联系”,除了建立各州区联委会,加强跨族联系多元合作,推动各种有利华教与民主人权发展的课题。
2018年,他从丹中退休后,转而担任林连玉基金署理主席,发起文化资产保存运动,抢救历史,保根护脉。同时,为了筹募其经费,唤起广大民众关心我国华文教育的命运,支持独中教育改革运动,他力排众议,推动《初心》独中运动舞台剧。他为了《初心》尽心尽力,组织巡访大队南征北讨,只为带动华教大队。
他在生命的最后阶段,仍然强忍病痛,为华教鞠躬尽瘁,宁可倒在华教征途上。
第二位得奖者:已故莫泰熙Mendiang Bock Tai Hee
推荐单位:董总、雪隆华校董事会联合会、吉兰丹中华独中、峇株吧辖华仁中学、麻坡中化中学、吉隆坡循人中学、芙蓉中华中学、利丰港培华独中、亚罗士打吉华独中、丁钉团队
得奖理由:华教卓越幕僚干将,坚苦建设董总秘书处,完善行政管理制度,培养教改专业团队,经营组织串连群众,传播华教奋斗事迹,讲好民族教育故事,散播青年接班种子,顶天立地磊落君子。
简介:
1.建制董总行政,推进华教运动
莫泰熙老师1981加入马来西亚华校董事会联合会(董总)任职,随后于1985年担任首席行政主任直至2006年退休,期间坚苦建设董总秘书处,完善行政管理制度,经营组织串连群众,身先士卒,领导行政团队与中央委员会对抗单元化的教育政策,并推动独中教育发展;硕果累累,建树非凡。
柯嘉逊博士称誉莫老师是马来西亚华教运动有史以来最优秀的行政执行人员之一,是他见过最专注、且具有战略思维的华教教育家。在任期间,观察分析和配合各阶段不同的华教领导人,为马来西亚教育运动提供宝贵见解和专业行政执行力。
莫老师始终如一的身体力行,成功吸引了一支专注、充满活力、且致力于这个事业的年轻团队。在他的领导下,董总行政部成为整个华教运动的脉搏、良知和动力源泉。
2.走进校园巡讲,播种华教精神
莫泰熙老师是一本华教百科史书,亲身经历华教的历史现场,所以讲的不是华教故事,而是马来西亚华教的精神。从2000年开始,莫泰熙老师就展开华教播种工作,巡回各校给学生上华教故事课。只要有学校邀请他,再远的地方他都会去。他最早开始走入校园的三所独中即循人中学、华仁中学及麻坡中化中学,22年来未曾中断。其他如吉打吉华独中等也开讲超过十年。平均每年都会有一百场的华教故事课,累积下来至少超过五万人听了他的演讲。
自2007年卸下组织的职务后,他更自我期许为“永远的华教园丁”,继续不辞辛劳,巡讲华教故事,足迹遍及国内外。积极传播“爱民族、爱国家”的思想,宣扬“南大精神”与“林连玉精神”,鼓励后人怀抱使命与理想,追求正义与公平。
从《小树成林》52位作者的回馈中,即可一窥莫老师20多年来华教故事所带来的巨大影响力之一二,引导和启发学生们对大马华教运动历史的了解和其成就的意义。
他在吉兰丹中华独中担任校长期间(2008年),为了改善校园的学习与居住环境,莫老师带着师生们亲力亲为,彩绘了一条彩虹走廊和挖了一个琵琶湖,这两者正好象征了林连玉老师“多彩多姿,共存共荣”的精神。
3.凝聚年轻华教发展力量,建立华教故事宣讲队伍
2020年,一批华教工作者受到感召自发组成丁钉团队,当时负责策划疫情期间的线上华教故事课,使得莫老师的华教故事即使在疫情困难时期也依然继续开讲,而后莫老师还引领丁钉团队策划,由雪隆董联会支持协助下开办华教故事种子老师培训营,秉持着人人都讲华教故事的理念,有规划的培训各校华教故事宣讲者。莫老师的贡献不仅亲身讲述华教故事,还培养了一批华教故事宣讲者接班人,让我国华教故事可以不断开讲,让我们的后代子孙能了解马来西亚华文教育一路走过来的艰辛,让后辈懂得饮水思源,珍惜眼前。
第三位得奖者:Narayanasamy Kuppusamy 纳拉雅纳萨米
推荐单位:马来西亚淡米尔基金会(Tamil Foundation Malaysia)
得奖理由:捍卫及促进淡米尔语文和淡米尔文学校发展,身体力行,数十年如一日,为坚持母语教育之典范;亦为孜孜不倦的优秀教育前线工作者,至耳顺亦不言休,贡献途径多样,涵括教学与课程设计、学术与软能力探究等,为教育界树立楷模。
简介:
纳拉雅纳萨米Narayanasamy Kuppusamy 退休前是一名前线教育工作者,数十年如一日致力于维护淡米尔语的地位及教育,协助改善国家教育,并一直积极参与各种有关淡米尔语发展、国家教育和社会议题的倡议与斗争。
他自1969年开始教书育人,曾担任中小学老师,1985年进而成为师范学院讲师,直到2003年退休。他在1987-1990期间和1995-2000期间分别担任吉隆坡班台谷师训学院和吉隆坡Sri Kota师训学院淡米尔研究小组组长(Ketua Unit Pengajian Tamil)。1997- 2003年曾于教育部属下师资培训部担任精明学校中心培训讲师,以及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教育(KBKK)主要培训讲师。他还曾担任“教育专业”课程及中小学“KBKK课程”师资培训委员会主席。
维护淡米尔语的重要推手
除了在体制内教书育人,纳拉先生也为中小学淡米尔文教育问题上发声争取。他主张母语教数理,不仅在报章发表不少文章反对在华小和淡小实施数理双语言课程DLP,也担任DLP重要论坛之主讲人。此外,他曾在处理淡米尔文母语班师资短缺问题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学生向校方和县教育局争取允许自学报考“淡米尔文学”,并曾解决淡米尔文课本分发短缺问题等。
纳拉先生还是其中一位倡议并争取在州教育局设立淡米尔语助理总监职位(前称淡米尔文督学)的教育工作者,这是加强淡米尔语在马来西亚教育体系中地位的重要一步。他不仅在体制内争取捍卫淡米尔语地位,更通过参与相关社团来寻找解决方案。他1985年至今参与了自80年代就致力于争取母语班及协助修改电脑班模块的巴生港口兴都教青年运动(Hindu Youth Organisation),1987年至今为全球印裔组织(GOPIO)教育项目协调,1990年代参加儿童资讯、学习和发展中心(CHILD)等。
退休后,纳拉先生持续为淡米尔文教育贡献。他于2019-2023年担任淡米尔文规范理事会副主席,目前为顾问,其主要贡献包括:
一、 为教育工作者安排改善淡米尔文教育素质的讨论会;
二、 以淡米尔文、马来文、英文出版有关印裔丰收节(Pesta Pongal)专书。
三、 编写了涵盖教育、数学、科学、技术和文学五个主要领域的教育术语集,含约 6,000 个淡米尔文、英文和马来文术语。
四、 出版12世纪经典著作Aathichudi(古代智者Avaiyar的箴言)的释析现代淡米尔文、英文、马来文和华文版。
五、 为四年级和五年级制作了 50 个淡米尔文卡通视频电子学材,包含诗歌、古拉尔、谚语、成语等,均免费分发给所有淡小,以帮助学生在线学习淡米尔语。
实践社团为教育保驾护航
纳拉先生积极参与社团活动,为社会贡献心力,包括2008-2017年期间,担任马来西亚社区与教育基金会(MCEF)“启迪项目”(Projek Ilham)顾问和策划者,为淡小优秀学生提供领导力和“软技能”的培训;于 2017 年为全球印度裔组织(GOPIO)在两所淡小开展专为“学习迟缓者”开设的Vairam 项目,重点关注马来语、英语、数学和科学,受惠者多来自贫困家庭。他亦从2018年至今担任教育创新组织(Pertubuhan Inovasi Pendidikan)顾问,提供建议给专为来自B40家庭的SPM学生设置的创意发明(satria cipta)教育项目。
此外,他于2018年开始参与淡米尔基金会,曾作为代表在国家教育改革行动联盟(IPPN)、马来西亚行动方略联盟(GBM)、公民社会组织的平台上捍卫母语教育,包括出席和教育部长的会面。
在出版及编著方面,纳拉先生在担任师训学院淡米尔研究小组组长期间,通过师训学院分别出版了一本 KBSR和一本KBSM淡米尔语文学和语法课程参考书,弥补了课程指南的不足,包括提供古文的释析,被中小学淡米尔文老师广泛使用,SPM报考淡米尔文学的考生也因此增加了。
自 1987年以来到退休后,他编写了 KBSM、KSSR 和 KSSM 淡米尔语教科书。他还曾担任中三、中五教材制作的指导和顾问,以及在新冠肺炎疫情管控期间举办淡米尔语词汇构建工作坊。
学术成就斐然获表彰
学术上,纳拉先生还在2014年主持“在中学及高校教学淡米尔文”全国性研究项目,并于2017年将研究报告提呈给时任首相。1998年他曾出席在泰米尔纳德邦钦奈举办的淡米尔文教育工作者国际研讨会,并发表论文《淡米尔文认知技能教学》。他也曾在县州国教育局举办的研讨会发表过与淡米尔教育学、创造与批判思维教学KBKK有关的论文,同时也在教育杂志、州县教育局出版品发表文章。
他的著述还包括2014年出版的淡米尔文《思维教授与思维能力》,2018年出版的有关“教育与思维”淡米尔文教育学专书,10 篇为电子杂志撰写关于高中生学习技巧的文章,以及于 2023 年 9 月 17 日开始在本地报纸《马来西亚之友Malaysia Nanban》连载题为《马来西亚的淡米尔学校》的文章等等。
为了表彰他的服务,他于1999年被教育部选为淡米尔文卓越讲师(在吉隆坡Seri Kota师训学院任讲师期间),2012年被八打灵再也淡米尔青年协会授予杰出教师奖(Nalaasiriyar Viruthu)。2015年他获GOPIO颁赠卓越奖(Excellence Award);2023 年 6 月,他因在社会和教育领域的贡献而获得 Athma Ratna(珍贵的灵魂之意)全国奖。
第四个得奖者:大山脚福德正神会Hock Teik Cheng Sin Temple
推荐单位:大山脚日新独立中学董事会
得奖理由:具超过百年历史,以寺庙组织为开端,后正式注册为社团;其职能及角色,扩至公益、教育、文化领域,于创立及发展日新中小学上,厥功至伟。在地方上长期推动文教及节庆活动、资助贫寒子弟升学,关怀年长弱势者,持续奉献,为公认的大山脚社团典范。
简介:
组织发展与社会角色
福德正神理事会除了秉承崇奉神明的宗旨外,亦发展成为一个类似于地方华人大会堂的组织,其共商大事之大会名为“华裔大会”,该组织长年资助教育福利、慈善公益事业,并为乡人提供生、老、病、死的服务,其章程还写明:“如公款有盈余应补助教育及社会福利事业”。福德正神理事会通过经营义山和焚化炉、出租店屋、接受公众捐予庙宇的香油钱等,所得受益又转向用于:支援病老、赞助文教及华文教育、推广及发扬华人民俗的信仰文化,提供大学、大学先修班、高中及初中清寒子弟助学金。从2005年至2022年,大山脚福德正神会所捐出的华教发展和慈善公益捐款,总数已超过马币两千万元。
发展华教不遗余力
创立于1886年大山脚福德正神庙,一开始只是先贤们膜拜神明的庙宇组织,但是为了传承中华文化及让后裔有机会读书,百余年来,在发展华教皆尽力而为:
1895年(庙宇创立后的第9年),开办首间义学堂,一开始是以客语为教学媒介。
1918年,私塾义学堂改为正规小学,更名“日新”,于7月2日正式开学,学生人数约80人。
1950年推动创办日新中学。
1955年购下在爱斯顿律地皮供建校(日新中学)。
1961年也购下武拉必地段,供日新小学建校。
1980年,以5万元购下蔗芭地皮,供侨光小学建校。
1985年,再以2万元购置侨光小学邻地,供扩建校舍。
1988年,捐50万元予日新国中供迁校经费。
2001年,捐约109万元予日新独中购置校旁地,以兴建学生综合大楼。
2005年拨款100万元作为日新独中学生综合大楼建筑基金。
2017年至2018年间,拨款150万元作为国中教学楼基金。
2022年,拨款100万元,作为日新独中音乐楼建筑工程费。
每年制度化拨款35万元予日新独中,以维系学校的良好运作。
2005年至2022年间,已捐出超过一千六百万元,作华教发展用途。
赞助扩至文化领域
多年以来,由地方上的乡会组织,如威省广惠肇会馆、威省福建会馆、大山脚韩江公会、威省海南会馆、威省客家公会(五大乡会)所筹办的文化活动,大山脚福德正神会皆主导、赞助。
福德正神会每年主催及赞助的活动具有:新春灯会、大山脚挥春节、端午节粽子品尝会、中秋嘉年华会、冬至汤圆品尝会等。
接下来,福德正神会也会发展埠内第一家文物馆,常年展示有关大山脚的史料、文物。
为了推广中华文化,福德正神会常年赞助区内华中如日新国民型中学、日新独立中学、和平路中学的华乐团活动。
关怀与扶助弱势群体
福德正神会为了让贫困学子受助,得以安心就学,每年颁发助学金予大学、先修班、高初中华裔子弟,家境清寒的学子皆可受惠,不强调学术成绩。
在理事会的努力下,福德正神会近期即将增设“大专贷学金”,主要协助威省中区有经济困难的华裔子弟在国内外大学完成本科或硕博学业。
福德正神会每个月都会捐款予有需要医疗援助的病患,每年在这方面的捐款平均是10万元左右,这背后是点滴爱心力量的累积。
福德正神会往年都会在新春佳节前探访峇冬丁宜安老院的老人们,同时分发红包予老人以捎上祝福。每年也会分发红包予威中区老人,只要达65岁以上的贫老皆可受惠。
秉持人道援助的精神,福德正神会也会支持因为灾难而发动的赈灾活动。而为了实践取之社会,用之社会的华人传统美德,福德正神会购置土地作地方公冢,建火化场、骨灰阁,造福威省中区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