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中学教育怎样培养现代公民”和“马来西亚高等教育的改革前路”

林连玉基金每年都在华教节纪念林连玉先生,也在新时代反思其思想遗产。今年也是林连玉先生开斋节献辞《心理的建设》发表60周年。该篇文章于1956年刊登于《马来前锋报》,呼吁各族人民培养共存共荣观念,同为公民享有的权利和义务一律平等,一同建设独立的马来亚。

另外,林连玉在《马来亚精神》也谈到建设马来亚要有独特的意识形态,意即“马来亚精神”,并认为应该纳入四个要素:一,英人的民主精神。二,华人的勤俭美德。第三,巫人的乐天襟怀。四,是印人的和霭态度。

摆在今天的脉络来看,2008年308大选后,马来西亚政治开始转型,从“种族威权政治”走向“跨族群民主政治”。自由民主政治离不开健康积极的公民,因此如何塑造公民的问题就提到议程上来了。公民需要怎样的素养,对立的政治局面是否有助于激化公民的养成,这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另一方面。教改的议程也日趋重要,中学教育又如何看待培养现代公民的议题?中学教科书向来被批评是灌输执政党意识形态的场地,那么本地的中学教育可否纳入公民培养课程呢?旧时的公民教育被道德教育取代,如果今天要倡导公民教育,要避免什么陷阱,会否成为规训与驯化国民的议程呢?国外又有什么经验可以参考?

除了积极能动的公民,西方民主制度的另一要素就是学术与政治的良性互动,西方的哲人甚至对哲学人文学术注入厚望,认为学术自由是自由民主制度内在的制衡和反思力量。

马来西亚的大学乃至高等教育向来被批评为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一环,学术自由严重受钳制,另外大学内提倡使用者付费等私营化政策也引起争议。近期,政府公布了《2015-2025年马来西亚高等教育大蓝图》,究竟马来西亚高等教育的改革前路为何?

高等教育向来是华教较受忽略的一环。曾有呼声,建议新纪元学院、南方学院、韩江学院合并,然而因诸多要素,窒礙難行。高等教育办学需要极大的资源,三院的办学也成为华社的极大负担,加上办学方针亦引起讨论,究竟关心华教人士要如何看待高等教育改革对三院的冲击?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