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教节特辑
让校园成为民主摇篮
很多很多年前,我还是个中学生时,我们学生对校长的印象是:只能远观,而且不常有机会见到。直到高三那年担任毕业生委员会主席时,我才第一次踏入校长室,近距离地和她谈了毕业刊的事务,不过也只是几句话而已。
校长那时候说了什么,丝毫记不得了,只记得踏出校长室心里第一个问题是,“如果不是毕委会主席的话,我有可能踏进校长室和校长说话吗?”
很多很多年后,我自己成了副校长,学生随时都可以进来办公室,问课业、谈困惑或邀请参加活动,有的还会针对学校办学和措施提意见。例如,有学生建议在校园孔子像旁边的绿地增设椅子,让同学下课可以坐在那里聊天。还有一组学生调查研究了食堂的食物营养状况,并建议学校增设素食摊位。
亲近才不会疏离恐惧
举出上述例子,绝不在于讨论与比较掌校者的领导风格,只想反映一个现象:若师长代表权威的话,不同时代的学生对权威的认知和感受是很不同的。
我们那个时代的学生,视师长(特别是校长)为威权人物,大多对师长敬而远之;更遑论当着师长的面针对学校事务提出意见。而这个时代的学生比较敢于接近师长,大部分对师长也是敬,而且还亲近(有时还成了“没大没小”)。
学生愿意接近师长,其实是件好事——在那“近”距离里没有恐惧,所以才不会疏离;因为情感上不疏离,才会表示关心;更重要的是,所有可说的理——无论是我们师长教的,还是学生提的——才可能流通。而这是我认为校园中最原初、最质朴和可贵的培养民主素养的基础。
付诸行动的民主课堂
中学生可关心的最切身“公共事务”就是和他们有关的学校事务——大如课堂学习,小如厕所卫生,无一不是他们可以表达意见,甚至付诸行动的民主练习课堂。
关心与参与,是这堂课的入门第一章。只要学生愿意关心,我们实没有什么理由不慎而重之呵护这颗初心,并且在接下来的师生对话中始终以“理”贯之。学生因生命历练短浅,想法和意见不见得都成熟周全,老师总能发现学生的一些缺失,提出见解后让学生调整或修正甚自己的想法。这个改变的过程起源于关心与说理,而不是对权威的畏惧和逼于无奈的屈服。学生即使最终放弃原先的想法,我们还必须认真检视和确保他们放弃的也只是一些想法,而不是关心公共事务的初心。这份初心,实际上就是未来参与建设公民社会的原生种子。
真正权威建基于理
真正的权威并不排拒情感,更重要的是它建基于理。学生不需要惧怕权威,但须服膺于理。老师也不需要担心权威被学生挑战,因为以真诚的情感、人格力量和服膺于理的素养建构起来的权威,是经得起挑战的。
成熟的民主社会不也是这样吗?人民服从的,不是政府官员,而是合理的规章律法。成熟的民主社会何时能到来,就看我们眼下的青少年在成为社会公民之前是否有机会锻炼出不惧怕权威、服膺于理的勇气和素养,然后成长为公民社会的一份子。
黄祯玉,独中教师。
(本文为2014年华教节特辑文章系列,今年题目是“族群认同与民主转型·华教的新时代挑战”,由林连玉基金组稿。)
本文刊登于《南洋商报》2014年12月9日,这里刊登的是原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