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谈独中教师专业化

教育是关乎人的事业。谈教育,就不得不谈人。而学校里总离不开两种人,一是学生,另一是教师。由此看来,学校教育的品质,绝对有赖于学生与教师素质的共同提升。 自1973年独中复兴运动开展以来,至今41年已过去。以整体的大环境来看,独中的发展如今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盛况。华社对于大部分独中办学成果的认同和肯定,早已远超当年被称为落第生收留所的负面刻板印象。 当年董教总独中工委会发表了《独中建议书》,目的是为了让全国独中重整旗鼓时有个参考依据,明确办学方针与方向。建议书里面所建议的事项,例如举办统一考试、广招学生及为学生寻求出路等等,已经达成阶段性的目标。但某些建议事项如师资待遇提升问题,则是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教师素质的高低,决定了一所学校的教育品质的上限。按木桶定律来看,一支木桶的装水量,并不取决于桶壁上最高的木板,而是恰恰取决于最短的那根。 教师正是那根最短的木板。 提升教师薪资福利 很多办学者都知道教师素质的重要性,可是很少人会愿意把有限的经费花在提升教师薪资福利上。一来是因为早期独中教师刻苦耐劳,牺牲奉献的形象太过深入民心;二来是因为大部分独中缺乏人事管理和考核制度,所以不知如何进行奖励才不会有失公允。若要齐头式提升所有教职员的薪资福利,在良莠不齐的情况下,有违多做多得的精神,也易滋生怠惰文化。 我记得某位资深教育前辈曾谈起,早年初任教职时,经常不敢主动对外人轻易提起自己的职业。逼不得已承认也是心虚回应。这是因为社会上对于教育工作缺乏认同和肯定,把教师当成是无路可走时的最后选择。 这种既无奈又尴尬的心情我能体会。时至今日,仍然有不少教师抱着骑驴找马的心态委身教育界。我无意站在道德制高点上抨击投石问路的新教师,人往高处爬,这种心态在职场相当普遍。宗教式的天命观或者民族使命感在动荡不安的时代可以让人心向往之,但在日渐朝向个人自我主义的资本社会,则显得曲高和寡。 引进培训考核制度 局势改变了,策略自然得调整。基于专业素质的需求,部分“行有余力”的独中开始引进企业界的管理培训和绩效评估考核制度。这是一个知易行难的决定,做不好伤了和气兼打击士气,不做学校文化一滩死水,教育改革寸步难行。该怎么踏出这为难的第一步,着实考验各校办学者的智慧。 俗话说思想决定行为,我认为需要从价值观重塑开始。教师若能接受教育工作除了需要热诚,也需要考核评估,而考核评估最终的目的又有利于教师的生涯发展。这样正面思考循环的形成,我想是独中教师形象能否从过往强调牺牲奉献的志业,转向强调效能和研究的专业迈进过程中,最为关键的第一步。 许志明,高雄师大物理系毕业,教书育人十五年,现任吉华独中副校长。 (本文为2014年华教节特辑文章系列,今年题目是“族群认同与民主转型·华教的新时代挑战”,由林连玉基金组稿。) 本文刊登于《南洋商报》2014年12月6日,这里刊登的是原稿。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