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连玉在1925年南来马来亚,于1935年开始任教尊孔中学,一身坚持民族平等,语言平等信念,致力维护华教,期间推动成立教总与董总。1961年强烈反对华文中学改制,最终在1964年10月23日遭褫夺林连玉公民权。
当时联盟政府指控林连玉的两项罪名是:故意歪曲与颠倒政府的教育政策,有计划激化对最高元首及联合邦政府的不满;动机含有极端种族性质,促成各民族间的恶感与仇视,可能造成动乱。
陈亚才说,时值50年后来看,政府的理由仍然显得令人“啼笑皆非”,十分地不合理。如果从当年的背景来看,马来亚刚争取独立建国,林连玉呼吁培养国民意识,效忠国家,其实符合当时的反殖民与反帝国主义的思维,但却遭到褫夺公民权的命运。
博大讲师庄华兴提醒,平反运动应该做好交流对话的前置作业,其中文化概念最为重要,例如马来社会没有“平反”的概念,因为马来族群向来以皇权为尊,任何老百姓的反抗都可被视为叛君。
他并举例,霹雳原任大臣尼查入宫争取苏丹支持,第一句话就是:微臣抗旨(patik pohon sembah derhaka)。如果要马来族群理解平反的概念,必须多下功夫。
资源不公剥夺教育权
黄业华说,平反林连玉运动将会向朝野国会议员提出两项诉求,即平反林连玉与制定教育平等法。所谓平反,就是要政府公开表达悔意,承认林连玉其实是爱国者,但是并不满足于此,而提出教育平等法就是延续林连玉的未竟之业,争取教育平等地位。
他说,华小与淡小一直以来都没有获得公平对待,现在连水电费都要自己付。虽然华教团体一直争取权益,情况都没有改善。例如,官方将小学分为全津贴与津贴学校,这是法律里没有明文规定的,这都是因为缺乏法律保障之故,而教育平等法就是希望就此改变受歧视的待遇。
他说,教育是基本人权,如果孩童在华淡小就读,就会因为缺乏资源而受歧视,这就等于侵犯了孩童的人权。
平反林连玉运动推介礼会在5月8日(星期日)于吉隆坡市中心的隆雪华堂举行。
林连玉基金、隆雪华青昨晚在隆雪华堂联办举办林连玉论坛,题目为“平反林连玉:华教与多元时代的歧路”,首先为运动热身,主讲人有陈亚才、博大讲师庄华兴、林连玉基金行政主任黄业华。
华教本质是社会运动
黄业华说,新纪元学院前学生会会长刘镇东近日出版《华教运动,动或不动?》一书,其中“华教动与不动”的问题都是华教工作者不能逃避的问题。
他认为,华教的本质就是社会运动,是受压迫群体向当权者争取权益。而华社一直有协商与施压/抗争手段的争议,其实“没有抗争就没有协商的本钱”,“没有斗争就不会得利”,权利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以砂选马来版圣经议题受关注为例,若不是基督教会坚持施压,当权者担心影响选票,政府就不会退让。
他说,虽然事后有捍卫回教联盟(Pertubuhan-pertubuhan Pembela Islam,简称“PEMBELA”)扬言不惜流血抗争,不满政府为马来版圣经放行,但是事件一发生,就有有公民组织站出来声援,社会就是这样一点一滴改变。
他说,华教运动不能回避政治,评论政策不等于参与政治。华教运动不能回避一个问题,到底要怎样的政治制度,如果要说中立,不要两线制,难道就要一党专政吗?
他也质疑说,今天有独中复办露出曙光、统考文凭获得关注,这难道是协商得来的吗?以308大选大转变为例,真正影响的是三场运动,即律师公会的公正行、干净与公平选举联盟的大集会以及兴都权利行动力量(HINDRAF)大集会。
他指出,学者以为兴都权利行动力量影响印度选民最为关键,以致有了308海啸。“华教争取到的,是不是印度人帮我们争取到的呢?”
华教要有包容性
交流时段,听众多关注是否要考虑平反运动的策略和时机,例如先谈原则问题与教育理念,免得一开始提平反引起反感。主讲人与部分听众都认为,其实平反林连玉与平等教育法可以并行不悖,其实并没有所谓最好的时机,而且社会运动也不是一定有预先固定的优先顺序,因此无需过于担忧。
陈亚才认为,最重要的还是扩大支持,能够做出成绩,就会累计公信力;而庄华兴则认为,自我定位很重要,华教运动必须跟民主力量结合,将自己定位为公民组织的一分子,这样就会有社运团体的支援。黄业华则以赵明福案为例,争取个案真相,其实与争取普遍的无酷刑社会目标是相辅相成的,重大的个案影响力鲜明,可以帮助整体的运动目标。
谈到多元与跨族群的问题,黄业华认为,华教运动也应该关心其他族群的母语教育问题,毕竟母语教育是普世价值。例如甘榜武吉加里尔园丘(Kampung Ladang Bukit Jalil)淡米尔小学被迫迁的问题,华教组织少有关注。
不过,他认为这也会引发质疑,该投入多少资源的问题,让实践者面对难题。他也以自己同事郑屹强为例,由于关注原住民的教育,他个人发起了筹款运动。言下之意,运动应该开拓资源,而并不仅仅限在组织内部寻求资源;而且个人的创新行动也可带来变化。
他说,华教应该正视自己单元封闭的困境,因此应该包容内部的多元性。
庄华兴认为,社会运动之间相互支援应该不是问题,倒是华教运动往往重视教育而忽略了文化问题,对话就是文化交流的形式。不过,也不能为对话而对话,应该要有一定的共识基础,对话才能产生实效。
新闻来源:独立新闻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