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看第二点「以马来(西)亚为第一家乡」,这是针对后进族群的身份转换和国家效忠,在当时可是第一等大事。 今天华印裔等早已和祖籍国「土断」,彻底归化为马来西亚人,这个「心理建设」无疑是成功的。 至于第一点「要培养共存共荣的观念」,则提醒了这个新兴国家是多元民族的现实,而非一族独据的国土。 林连玉如此坚信,是基于这样的信念:「我们知道马来亚是民族复杂的地区,每个民族对这一地区的开发,都有他们不可磨灭的贡献。我们必须把所有的民族,当作一家人看待,权利与义务一律平等,使大家都相信有福可以同享,然后,可以希望他们有难同当,把国家建设得完整而稳固。」
国家要建设得完整而稳固,关键就在「共存共荣」四字,这正是林连玉论著里经常出现的文眼。 「共存」是前提,表示尊重多元,同等对待,宽容异己,美人之美;「共荣」是结果,须是携手并进,同忧同享,以彼此为荣,双赢互惠,美美与共。
两个「共」字点出这是全民同拥有的国土,不应有主次差别与强求同化,这才是建国正道,也是长治久安的基础。 林连玉是如此坚信,也独具慧眼地说:「心理的建设,是一切建设的基础;心理的建设没有达到成功的境地,一切意外的纠纷,是会不断的发生的。」
期望与现实的差异
然而很不幸的,今天一切纠纷的不断发生,正是这一个「心理建设」的失败。 华印裔已在这里归化了几世代,却时不时被提醒我们是寄居者,叫嚣我们滚回中国或印度去,这些人到现在还不愿意与我们「共存共荣」,不愿把我们「当作一家人看待」。 那个当年有气量有见识邀刊〈心理的建设〉的《前锋报》,今天早也成了阿旺斯拉末、郑全行等之流侮言叫嚣的园地。
这个国家建设了53年,却连一切建设基础的「心理建设」都还没完成,不可思议呵! 马来西亚啊,我们敬爱的母亲,我们还能说什么呢? 林连玉在献辞里的答覆是:「凡是不肯共存共荣的人是马来亚的罪人;凡是做了马来亚的公民,而不以马来亚为祖国的人,也是马来亚的罪人。」
然而很遗憾的,今天,我们这些在地出生的华印裔虽都不是罪人,却背负了「外来者」的原罪。 而那些排拒与我们共存的政客、校长和警察,却未曾受到合理的惩罚,他们不只不是罪人,反而成了民族英雄。
回想当年,林连玉在开斋节献辞前一个礼拜,已发起了全国华团代表争取公民权大会,疾呼华人积极落户,以做马来亚国民为荣;但开斋献辞后第三天(1956 /5/7),国会便通过了「最终目标」的《拉萨教育报告书》。 林连玉并不灰心,三个月后(1956/8/29),他又再代表华社拟《呈李特宪制调查团备忘录》,再次强调「马来亚的建国,应有一个新的观念」,要求宪法上的平等对待,共存共荣。
林 连玉始终相信在「心理建设」、「新的观念」下的新国家,将如他在开斋献辞里的最后结语:「将来马来亚民族的界线,会完全泯灭,大家过着一样的生活,成为一 家人。我们应该要有这样的眼光,并且携起手来,共同为实现这目标而努力。」然而这样一位真正爱国的先行者,最终却被剥夺国民身份,成了「罪人」 ,还有什么比这更讽刺! 也难怪至今已有百万人宁愿选择再当「外来者」移去国外了。
这个国家已离当年的建国理念越来越远了,倘诺起林公于九泉下而质之,不知他会作何感叹? 是林公走得太快太远了,一般人难以跟上。 他曾无奈地留下「十年后当思我」的遗言,如今回想起来,不竟黯然感伤,特别在这一季教人感恩的开斋佳节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