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达是林连玉先生和叶丽珍女士的养女。1985年12月18日,马来西亚失去了一位众所景仰的华教斗士,林达则失去了她尊敬的父亲。这次访谈邀请到朱治和与林达夫妇,与我们分享他们记忆里的林连玉,包括林连玉的生...[...]
访问者:李亚遨;整理者:康碧真 本期《林连玉纪念馆通讯》的人物专访,很荣幸邀请到马来西亚华社研究中心荣誉研究员李业霖先生。李业霖先生早年在吉隆坡尊孔中学念书,高中毕业后亦曾担任该校的教员。我们冀望藉由...[...]
林连玉先生住在吉隆坡士拉央峇鲁(No.2, Jalan Besar,Selayang Baru),离黑风洞不远,靠近隆怡大道,新批发公市附近。 林先生今年84岁,(他的夫人叶丽珍女士也已经79岁;女儿...[...]
日前在八打灵再也病逝的拿督莫哈末苏比②,一生可谓多姿多彩。他是二战后马来西亚的其中一个重要人物。他是一个政治人物,也是一个新闻工作者;他能文、他也会从商。当然,他也是一个外交官。 他死后的新闻报道指他...[...]
“陆先生,林师母去世了!林达要我通知你,因为她没有你的电话号码……”卫塞节那天傍晚时分,教总的何秀珍小姐来了这样的电话。我随即致电向林达女士了解情况。 林达告诉我:上午十一点多...[...]
(一)噩耗传来 一九八五年,我们是住在香港。那年十二月十七日,早晨六时左右,忽接到吉隆坡族侄女 邱太太的电话,获悉连玉师,病入吉隆坡同善医院,昨突病情恶化,现正在抢救中。我立想飞往吉隆坡,见连玉师一面...[...]
去年十一月收到教总寄来《林梁公案》,当即写了封信予陆庭谕兄:读罢《林梁公案》, 竟尔满腔热血,忽尔沸腾。最后画龙点睛,连玉兄的公民权被褫夺,原来如此!原书第二0三页,提到我去找梁宇皋,记忆犹新。梁只和...[...]
林连玉先生的遗着《风雨十八年》(上集)出版了半年多,不但没有洛阳纸贵,简直是无人问津地可怜兮兮,销不上两千本! 说来令人难以置信,那么多人在追问林先生的禁书《回忆片片录》,却又让林先生的《风雨十八年》...[...]
一九八五年十二月间,我和陈清德秘书到北马去巡视独中统考考场,下榻于槟城关子角的怡然亭。为了卧具与浴室的水供问题,和接待处的负责小姐交涉了一阵,好不容易解决了沐浴问题,就到附近的小食档去祭五脏庙了。 晚...[...]
南洋大学创办人陈六使先生被褫夺了公民权,去世时,新加坡有一份英文报章,撰文道“陈嘉庚的时代结束了”。究竟如何评述,不得而知。 我和林连玉先生谈论此事时,林先生说:“那份英文撰稿人认定陈六使兴办教育是陈...[...]
陈嘉庚先生毁家兴学,从新加坡办学办到他的家乡,集美中学、集美师范、厦门大学等 等,带动了新马的兴学热潮,也造福桑梓,被誉为爱国老人,还有一端,就是他领导南侨总会,赈灾,劳军与救国运动,这些在他的《南侨...[...]
林连玉先生在他自撰的小史中说:“这时候(1930年前后),马来亚不景气,一担树 胶仅值五元。经济萧条,我不想来了,在永春太平小学任教一年,转到厦门大同小学服务,才几个月,老友黄光铙任尊孔中学校长,迭电...[...]
午后的太阳,斜斜地照在士拉央的小街上。街角的一栋木屋里,孤独的坐着一位满头银丝 的老太太黯自神伤。曾经倩兮的明目如今低垂,曾经巧笑的嘴角如今干瘪;就是曾经爱过、关心过的老伴也遽然离去—-有...[...]
《南洋商报》1984年1月14日《商余》版有锺敏璋女士所写的一篇文章,题目是 《华教奋斗史一幕》,林连玉先生用放大镜读过以后,勾引起许多回忆,便写下一篇《读<华教奋斗史一幕>书后》,而再亲...[...]
林连玉先生离开我们已经一年了。在这纪念的时刻,再次浮起我对林先生的初次印象。 1951年,我从麻坡来吉隆坡州立学校念高师,有一天,高师班主任陈昌豪先生在讲课 的时候,提到社会评价问题,他说,为什么校长...[...]
(一) 去年十二月十八日深夜,我习惯地还在书房里重温中国五代史的时候,孩子由外埠回来,也带回来了一份报纸,封面版骇然看到教育界老前辈林连玉先生与世长辞的新闻,心中不禁戚然。 过两天,李业霖先生给我电话...[...]
古人云:盖棺方可论定。连玉是于一九八五年十二月十八日与世长辞,我前前后后收到十多位朋友寄来有关的报纸,大家都知道我和他的交谊深厚。 龙引郑振中先生是我事业上的知交,我们一同为新文龙中华中学服务,后来又...[...]
偌大的雪中华大会堂礼堂,两边六道大门都敞开着,却也驱散不掉因人潮汹涌而积压起来 的闷热。顾不得揩抹鼻尖上泌出的细汗,我挥着机械化了的手腕,忙着写一张又一张的收据,而等着捐助林连玉基金的人群却还排着长龙...[...]
炮火连天响,与君共一床。 不死差一瞬,从知福未央。 遥遥卅载后,彼此俱有光。 君则居积厚,我以姓氏扬。 名利各有就,分途道相通。 今宵斗酒会,欢笑溢当场。 誓与子同醉,满满尽一觞。 回首前尘事,无限觉...[...]
十二月二十一日在吉隆坡中华大会堂瞻仰了林连玉师的遗容,下午参加了林师的葬礼,回到家里,一时思潮起伏,往事就像银幕上的画面,连续不断地在眼前出现,驱之难去。 二十五年前,我在吉隆坡循人中学初中毕业后,当...[...]
(一) 一九八五年,十二月十八日,林老师与世长辞了。 在万千大马华裔同胞的热泪与沉痛中,他遽然的去了。他留下一份永远不能磨灭的,为华教及母语奋斗的丰功伟绩。这一彪炳的功劳,将永远活在大马华裔的心中。他...[...]
老教育家林连玉先生逝世了,这是华人社会的重大损失。 关心华教,爱护华教的人士,都对林老先生生前对民族教育的积极献身,致最崇高的敬意。他对华文教育所作的巨大贡献,将永志在广大人民的心坎中。 退出杏坛后的...[...]
大马华族社会自从独立以来,第一次历经这种哀伤—-全体华族不分阶层、不分职业、不分老少的哀伤。雪兰莪中华大会堂自从创设以来,近六十年的历史,第一次享有这种荣幸—-将大厅辟为林连玉...[...]
在一九四九至一九七零年之间,我有机会因职务上的关系,认识许多华文教育界领袖,其中最显著的有两位—-林连玉先生和沈慕羽先生。 在这个时期中,因为当时英殖民地政府,为了迎合世界各地“民族自决”...[...]
林连玉,这位曾在大马华教历史留下一页的当年尊孔中学教师,那时是教总主席,而过后他被褫夺了公民权,就沉寂了下来,报纸上也从此没有了他的消息。 林连玉目前怎样了?他已经不是我国公民,目前居住在何方?他怎样...[...]
(一) 要认识一个人,已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对他的认识,要用文字写出来,当然更加困难了。不过像林连玉先生这样一个人,却比较容易了解,因为他有一贯的言行,他有坚定的意志,他有独特的作风,他还有突出的仪表。...[...]
横挥铁腕批龙甲, 怒奋空拳搏虎头; 海外孤雏孤苦甚, 欲凭只手挽狂流! 中国文化,五洲棣通,不独可纵而贯穿古今,并可横而沟通中外。 中国文化,根深叶茂,源远流长,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真可谓:不废江河万古...[...]
林连玉先生开始担任我的功课是在战前我念五年级的时候。他第一天上课时所留给我的印象已经是有点模糊了,我只记得他是一个装束随便、谈吐诙谐的、“最受欢迎”的先生。但是,这只不过是半年的时光,“大东亚”战争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