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亮一座城市的灵魂
文/徐威雄
本期《通讯》如常出版,不过读者拿在手里,一定会感觉它的重量,为历年来之最。
今年4月6日,林连玉基金组织了“林连玉先生在中国活动遗迹考察团”,在刘志文主席的带领下,浩浩荡荡到福建永春、厦门、集美、泉州等地作实地调研与交流。这是继2005年时隔14年后,基金再度远赴永春走访林连玉家乡。六天五夜的行程,我们深入挖掘了林连玉的故事,收获甚大。而行程中的所闻所得,成了本期的主要内容,增添了《通讯》的份量。
考察团在集美图书馆里,找出了青年林连玉撰写的〈孟子研究——政治之部〉,这是目前所能看到最早的林连玉文字,意义非同小可。陈良的〈林连玉与孟子〉,由小窥大,发所未发,不但剖析了林连玉与孟子的渊源,也探发出林连玉人格特质的由来,让我们更能完整拼凑出林连玉的生命图像。
本期姚丽芳贡献了两篇精彩的文章。〈再赴永春,岂仅为家书〉记述了拜访林连玉的乡族后裔,采集林家三代人的故事遗迹,从而贴近了林连玉的生命原乡。〈他们仨:弘一法师、林奉若、林连玉〉尤为精彩,透过普济寺的实地考察,娓娓道出林氏儒绅家族与佛教的一段因缘,轻轻拨开了林连玉父子的亲情纠葛。
考察团也有幸在弘一法师闭关房的周遭,看到了孩童时的林连玉曾经参与栽下的数百棵松树,而今都长成了巍巍的参天大树了。所谓“所过者化,所存者神”呀,林连玉南来后的所做所为,不也就是这个百年树人的事业吗?原来早在他童年时,心中就已种下了这一颗不灭的种籽。
陈玉雯的〈忆祖父﹒话家风——专访林连玉长孙林建春先生〉,记录了林连玉长孙林建春先生的专访。林先生畅谈他的祖父上下五代,谈家族的故事,谈祖父的家书,谈生活的委屈苦难……,让族魂从刻板的崇高形象走了出来,成了有血有肉而可亲可爱的人。此专访可与本期的家书选刊合读,看林连玉在信中唠叨生活中的细故,才是一个有喜怒哀乐的活脱脱人生呀。
本期的另一个重头内容,就是延续了上一期有关五福书院性质以及华教起源的争辩。这一次我们刊载了两篇极具份量的文章。首先是〈正本清源:马华教育史溯源考——兼谈各家说法〉,作者郑永美,正是当年最早跳出来反对五福书院是教育机构的人。这次他重谈旧题,更加有系统地加以论证,让人见识了老一代文史爱好者的功力。
另一篇王琛发〈毋让骤下的结论干扰历史话语主权:马来西亚华文教育与五福书院历史探源(上)〉则旁征博引,言人之所未言,将马来西亚华教的历史一下推溯到600年前的马六甲王朝,必将再次引发讨论。总之,学术是开放的,言论是自由的,一种史料可以有不同的解读,我们期待能够引来更多的辩证文章,让华教起源的疑点能够越辩越明。
其他的文章,也值得推荐。谢增英〈独立前马来亚化的小学华文教科书〉,谈论上世纪五十年代小学华文教科书的编写,反映了独立前华人本土化以及国家认同转变的心路过程。
陈黎晋与康碧真合撰的〈点亮城市的灵魂——2019年“国际博物馆日”嘉年华〉,虽是一篇本馆活动的报道,却含很深的感情与期盼。这是本馆首次与社区文物馆合办博物馆嘉年华,也是马来西亚民间首次响应“国际博物馆日”,别具意义。正如它的标题所示,我们不止要守护着这片土地的历史文化,也想要点亮这一座城市的灵魂。
愿与马来西亚所有默默耕耘的民间文物馆共勉之。
目录 CONTENTS:
馆长的话
点亮一座城市的灵魂
焦点
(一)孟子研究——政治之部/林采居
(二)林连玉与孟子/陈良
(三)一纸家书诉衷肠——林连玉家书选刊(五)/林连玉
(四)再赴永春,岂仅为家书/姚丽芳
史话
他们仨:弘一法师、林奉若、林连玉/姚丽芳
专访
忆祖父﹒话家风——专访林连玉长孙林建春先生/陈玉雯整理
专题
独立前马来亚化的小学华文教科书/谢增英
特约
(一)正本清源:马华教育史溯源考——兼论各家说法/郑永美
(二)毋让骤下的结论干扰历史话语主权:马来西亚华文教育与五福书院历史探源(上)/王琛发
友馆
(一)砂拉越古田历史走廊及古田文物馆/黄孟礼
(二)霹雳育才独中育龙岗历史文物与艺术中心/麦翔
出版
(一)《马来西亚华语研究论集》
(二)《怡和世纪》/林清如
活动
(一)访客留影(2018年12月-2019年5月)
(二)点亮城市的灵魂——2019年“国际博物馆日”嘉年华/陈黎晋、康碧真
(三)从推广到传承——图书文献保护及修复工作坊
文物
〈孟子研究——政治之部〉期刊论文
欲阅读请点击:《林连玉纪念馆通讯》(2019.1)
欲下载请点击:
您好,我是来自重庆市西南大学的一名博士研究生,正在研究林连玉教育思想,非常期待能够获取林连玉家书的电子版文稿。由于国内的网络原因,《林连玉纪念馆通讯》下载不下来。能否请您把近几期的《林连玉纪念馆通讯》发送一份到我的邮箱?[email protected] 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