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2018)年7月6日至11日,我和内人桂雅文应驻马来西亚台北经济文化办事处和云手文创基金会邀请,在该基金会策划的《Tea Philo哲学茶席》中和大马民众分享博物馆的学习经验。演讲之前,承蒙紫藤文化企业集团陈婵菁总经理安排,在7月7日参访了林连玉纪念馆,两小时行程中林连玉基金副主席李亚遨全程相陪,并由徐威雄馆长亲自导览,让我们对这位“马来西亚华人族魂”、“马来西亚华文教育之父”和“华教第一斗士”的教育家留下深刻印象。“我们的文化,就是我们民族的灵魂,我们的教育机关,就是我们民族的文化堡垒。”林连玉先生留下的话语迄今缭绕耳际。近日该馆《通讯》来函邀稿,谨就名人纪念馆经营策略提供拙见,希望有以回馈该馆热忱接待的雅意。
名人纪念馆的存在,是很丰富而广义的历史课题。析言之,纪念可以细分为记忆、不朽和学习三个相互关联面向。记忆的意义是要再现逝者具体生活过的世界,缅怀其生命情态或成就;不朽的意义是认同典范人物的生命价值,建立我们与不朽之间的联系;学习的意义是在名人精神和成就启发下传承其价值观,伟大人物曾经存在过,在当时可能,今后也是可能的,在这样信念下,谦虚地学习生命存在的意义。因此,名人纪念馆不只是一栋建筑物,而是一条时间隧道,一道精神世界的出入窗口。除了担负着保存与诠释名人的精神象征及生命成就外,更是一个历史知识的殿堂,一个现实之外的想象空间,一个具有教育和社会使命的文化领域。
从经营管理观点来看,名人纪念馆使命与价值明确,呈现人物多为各界菁英,事功显赫,感召力强。无论是英雄造时势或是时势创英雄,这些名人都握有书写历史的笔,有助观众思索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激励志气,增长智慧。然而,时间也是名人纪念馆的最大敌人,尽管当年咤咤风云,时过境迁,这些人物今天已鲜为人知,特别是年轻世代,可能根本无缘识荆,导致名人纪念馆随着岁月推移,观众逐渐流失。再者,历史人物功过评价随时势更迭,政治意识形态翻云覆雨,尤其影响人物臧否,过去的伟人可能成为今天的罪人,这种情形亦所在多有。
一般博物馆展藏方向多元,可以不断扩增充实,名人纪念馆以呈现被纪念者为目的,意义内涵向被纪念者回归,展藏有限,增添不易,更有历时毁损之虞。展览空间及展示设计手法受限于主题,通常以历史脉络为取向,较少变化,且多为常态性展览,缺乏引进特展与当代观众呼应的流行性格,失之单调,无法持续吸引观众入馆。加上许多主事者,并无专业博物馆经营观念,创馆旨在满足家属、门生、故吏怀念之抒情功能,缺乏市场观念,发展空间当然极为有限。
名人生平、经历与成就,只是个起点,名人纪念馆在其特殊性格与发展局限下,必须与时俱进,另寻开创性发挥。沉静的历史物件与名人精神典范,必须依赖动态的文化活动策略来彰显魅力。在迎向多元文化需求的社会及博物馆环境之际,除了保存原有纪念意涵,必须走出纯粹纪念的封闭形象,朝向多元功能之博物馆型态转进。此为时势所趋,否则,名人纪念馆本身就成为该进博物馆的博物馆了。
最近台湾屏东市孙立人纪念馆传来无预警撤馆的消息和照片,看到这位半生戎马,因为滇缅战争名噪一时的名将蜡像,嗒然跌坐沙发上,旁边堆满即将被处理掉的杂物,的确让人有今夕何夕的苍然感。台湾这类名人纪念馆不少,规模较大者如国立中正纪念堂即将有所变革的传言甚嚣尘上,孙运璿纪念馆、林语堂纪念馆和钱穆纪念馆等一些由私人基金会经营的小型馆舍,普遍也有经营迟滞之苦。感慨之余,我在《台湾联合报》发表了一篇文章〈名人纪念馆不转型只能进博物馆〉,分成“充实馆藏”、“开发市场”、“活化空间”和“善用科技”四个面向,从当代博物馆管理角度,提出对名人纪念馆的建议,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参考下列网站:https://udn.com/news/story/11321/3417099。
(作者为台湾佛光大学讲座教授、台湾国立历史博物馆前馆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