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馆《通讯》2017年12月

抢救历史(管委的话)
文/ 李亚遨


本期《通讯》适逢独立60年,编委会希望带领读者重温国家独立时期的一段历史,因而重新刊载了之前已经在《风雨十八年》发表过的林连玉先生的一篇录音谈话稿〈有关申请公民权的史实〉。我们知道,独立后,自1957年9月1日起至1958年8月31日止,政府曾经开放让联合邦居民申请公民权。林连玉先生是那个时期华社争取公民权益的领军人物,他在80岁那一年,以历史见证人身份现身说法,告诉大家独立之后马来亚联合邦华裔选民人数“骤增七十多万”是怎么一回事,以此驳斥当时一些政党人物的自吹自擂。另一篇回顾历史的文稿是李亚遨的〈1957年华文中学学潮与林连玉〉。马来亚经过数百年的殖民统治后终于能够获得独立,举国应该普天同庆才是,可是立国才不过两个多月,就发生了席卷全国的华文中学学潮,预示了在这新兴国家的华教之路的崎岖不平。作者引领大家回到当年学潮的历史情境以及林连玉先生处理学潮的可能思路。


无论如何,细心的读者当会发现本期《通讯》的内容重点,实为文物的保存及维护工作。这里收录的几篇文稿都与此有关,包括:台湾云林科技大学林兰东副教授的〈浅谈文物馆典藏空间的规划与设计〉、台北艺术大学黄贞燕助理教授的〈艺术之道:台湾国立台北艺术大学校史室建置记〉,再加上早前举行的“文化资产的维护、保存与传承”分享会的报告、图书文献保护及修复工作坊(高阶班)的活动报导〈养成职人精神,修复民间文献〉,以及〈林连玉纪念馆文物工作回顾〉,合共五篇,从不同角度分享了文化工作者的努力。

可以说,这样的组稿安排反映了林连玉纪念馆对文物文献工作的认知和重视。本地许多人把文物馆等同于展示厅或历史走廊,我们觉得这个观念略嫌不够全面。文物馆作为历史记忆传承载体,本来具有典藏、研究、展览及教育的功能。而对于我们这个独立以来一直未能获得政府公平对待的华裔族群,尤其重要的是让文物馆发挥抢救历史的功能。追根究底,这不就是为什么这些年来民间要设立那么多文物馆的主要原因吗?

与此有关的,就不能不提本期供稿人,同时也是本年度林连玉精神奖得奖人黄崇锐先生和他的已故夫人谭丽屏女士的工作了。两位80高龄的老人家以老骥伏枥、锲而不舍的精神,不仅创办了吉兰丹华人历史及文化协会,还不畏辛苦遍访了丹州乡区几十个华人村落,对先民迁徙史迹进行发掘、整理、保护及研究,以便后代子孙得以深入领会先辈们用生命和血汗开拓这片土地的历史事实。所以,林连玉精神奖遴选委员会在颁奖理由中,高度评价他们两人的努力,认为“具开创意义和引领作用”。

本期《通讯》延续过去组织历史访谈的做法,这次邀请陆庭谕老师谈华文独中统考的历史。其实,这几年来的访谈也是抢救历史的一种努力。相对于中华民族向来重视史学的传统,马来西亚华人的历史意识可以说相对薄弱。近两三年,林连玉基金开展了华文独中复兴运动历史专案计划,我们发现到,不过才短短几十年,我们对于独中统考以至于独中建议书的许多“历史细节”,其实是不清不楚的。这是非常令人不安的事实。

本期内容另一个看点是纪念馆导览培训工作。我们有谢成和黎晋两位志工团正副团长的大作〈导览工作,自映映人〉和〈纪念馆导览志工的二三事〉,以及志工培训课程介绍〈脚车先锋队——2017年导览志工培训〉。林连玉纪念馆自开馆以来,一直尝试吸引不同背景、不同年龄层的热心人士加入纪念馆及社区历史的导览工作行列。让更多人参与这样的工作,也是让更多人关心历史文化课题的有效管道。文物和导览,是纪念馆的核心工作。纵使我们知道主客观条件可能不足,但知其不可而为之,因为在认知上,我们觉得这是重要而有意义的工作。云林科大老师日前来马参观考察后,强调大马是文化宝地,有许多值得发掘及保护的有形文物及无形文物,必须好好地保存、搜集及研究,让历史能够传承下去。我们务必要建立这样的文化自觉,以完成时代使命。

最后,这里也要推荐给大家林连玉先生1975年写给他次儿多才的一封家书。这是现存林连玉三百封家书中最感人的其中一封,诚如信中所言,“我的困难情形说给你听,你将会为父亲痛哭一回!”看了这封家书,我们才能把林先生养猪、复校、返乡、“典质”诗四首,以及战后尊孔董事会那几封信贯穿起来,因而充分体会到在战后物质条件欠缺的环境中,林先生为教育事业牺牲小我的动人事迹。林先生的家书,与他的回忆录一起,展现的是一幅幅有血有泪的华教历史画面,是林先生为后代子孙留下的非常珍贵的文化遗产。

 

目录 CONTENTS

管委的话
抢救历史/李亚遨

焦点
(一)有关申请公民权的史实/林连玉
(二)一纸家书诉衷肠――林连玉家书选刊(二)/林连玉
(三)导览工作 自映映人/谢成
           纪念馆导览志工二三事/陈黎晋
(四)林连玉纪念馆文物工作回顾

史话
1957年华文中学学潮与林连玉/李亚遨

人物
陆庭谕谈华文独中统考

专题
(一)浅谈文物馆典藏空间的规划与设计/林兰东
(二)艺术之道:台湾国立台北艺术大学校史室建置记/黄贞燕
(三)文化资产的维护、保存与传承

特约
吉兰丹州华人迁徙史迹(下)/黄崇锐、谭丽屏

友馆
(一)吉隆坡沙叻秀大同历史文物馆/沙叻秀大同历史文物馆
(二)沙巴崇正中学校史馆/沙巴崇正中学校史馆

出版
(一)《百年虚拟帮会》
(二)《学文》

活动
(一)访客留影(2017年6月-2017年11月)
(二)脚车先锋队——2017年导览志工培训
(三)养成职人精神,修复民间文献

文物
〈有关申请公民权的事实〉手稿

 

欲阅读请点击:《林连玉纪念馆通讯》(2017.2)

 

欲下载请点击: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