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度(第1届)林连玉精神奖得奖者简介:
马六甲马士丹那华小(1923年创校)
得奖理由:在反对委派不具华文资格教师担任华小行政高职事件中,率先以行动捍卫华教。
推荐单位:林连玉基金
马士丹那华小肇始于早期的益华、美以美、创智和启智四华小。二战后,当地中华公会接办学校,易名为中华学校,隔年复改名为华侨学校。1954年,购得校址,建校工程完毕后,于次年迁入上课。1963年,改为马士丹那华文小学。
1987年,教育部派大量不谙华文者担任华小高级行政人员。马六甲教育局派遣不谙华文的教师到马士丹那华小担任第一副校长和第二副校长及兼修课程主任的决定,在这个市镇就像点起星星之火。1987年9月28日,该校董事会及家教协会代表会见教育局长商谈不果后,第二次召开紧急联席会议,并邀请家长们出席。大会通过三大议决案: ① 坚决不接受第二次委派的第一副校长人选。 ② 坚决反对教育局委派不谙华文的教师担任第二副校长及兼修课程主任。 ③ 如果教育局没有适当人选担任该校高级行政工作,其职位可临时悬空。大会也决定,如果教育局不接受上述议决案,该校全体学生家长将举行抗议大会,并不让子女们到校上课。
9月30日,马士丹那华小率先举行抗议集会。在董事会和家教协会召集下,有200余名家长出席。800余名学生照常上课,抗议大会并未带来任何干扰。10月14日,马士丹那华小响应全国华团政党抗议大会之议决,全校学生罢课。 随着“四一方案”的提出以及“茅草行动”大逮捕事件的发生,此事件暂告一个段落。
雪兰莪蒲种新明华小(1946年创校)
得奖理由:董家教不分党派,不畏艰难,齐心合力,以实际行动挽救学校,免于因为学生人数过少而被关闭,为其他面对同样难题的华小树立了榜样。
推荐单位:林连玉基金
1946年,蒲种数十位热心教育者同心协力之下创办新明小学,初期为公立学校。1948年,由当时之英联邦政府以一元对一元联办。1954年,因学生人数少而宣布停办;次年,成功复办。1957年独立后,由政府接办,直至今日。
新明华小的所在地是一个矿工聚居的小村庄。由于世界各地吹起不景气之风,矿场相继停工,矿工纷纷转行搬家;而远处的学生又因路途遥远而宁愿选择其他国小。这使到该校学生人数由原本200名下跌至一度只有60余名,将会面对减班缩型,以复级方式上课,最后可能步上自动关闭的途径。所幸该校董事会、家教协会、校友会以及当地热心华教人士,不愿眼看由先人辛苦创办的学校,就此走向自动关闭的厄运,于是他们发动几项计划以吸引更多新生进入该校就读。
自1976年开始,每年年底该校董事及家教协会成员在校长陪同下,四处探访适龄就读一年级的儿童家长,费尽口舌力劝那些原本报读蒲种十四英里汉民华小的新生转入该校。这项行动也获得汉民华小董事会及校长的默许和协助。 为解决一些住在较远地区的学生来往学校的交通问题,当时该校董事长林俊海自资购买一辆二手校车,亲自载送学生到学校。后来,该校再以供期方式添购两辆校车,分别由董事长吴清洲及热心董事周炎义务驾驶,提供特价收费的校车服务。
1988年,新明华小拥有教职员11位,学生131人;1989年学生人数已增至150多位,教员也由此可增加一位,保持在十位数。[1]
(照片:亲自驾驶校车的董事长吴清洲(右)和董事周炎,与载送的学生合照。)
[1] 编按:2012年,新明华小学生人数为1843人。
吉兰丹哥打峇鲁中华独中(1918年创校)
得奖理由:复办成功,使到华人文化的一座重要堡垒得以在东海岸维持下去。
推荐单位:林连玉基金
吉兰丹中华独中源自中华学校,中华学校创立于1918年。1950年,开始创设初中,当时中小学学生已达1000余人。《1961年教育法令》实施后,1962年6月间,吉兰丹中华中学一分为二,接受全部津贴的成为国民型中学,同时也保住“独立中学”的注册和根基。
当时独中的设立,目的在于提供机会,让超龄学生以及初级教育文凭考试落第者得以继续求学。1982年吉兰丹中华独中只剩下86名学生,1983年则剩下48名,1984年面对新生来源不足而停办。1985年1月18日,对这间在风雨飘摇中挣扎求存的华校,丹中赞助人大会作出了明智与负责的决定:成立复兴委员会,决心要把丹中复办起来!
随着复兴委员会成立,丹中校友会、丹州华校教师会以及董教总全国独中工委会即着手草拟《吉兰丹中华独中复兴运动建议书》,作为开展复兴救亡运动的行动指南。《建议书》中明确指出丹中的办学路线,采用独中统一课本,教学媒介语以华文为主外,也重视英文和国文的教学,从而使独中生具有掌握三种语文的良好基础。同年3月,复兴委员会招生组开始招收复兴第一届新生,录取30名保送生,8名自费生,在交流教育计划下安排他们到巴生中华独中寄读寄宿,为丹中的成功复办铺下坦途。赞助人大会成功召开,华裔家长也致力于复办丹中的决心,把孩子送到丹中就读,让危机出现了生机,丹中复兴运动遂成了全国华社关注的焦点。
1986年1月,丹中正式在哥打峇鲁租赁的临时校舍复课开学。寄读巴生中华独中的学生亦返回丹中升上初中二,全校学生127名,教职员6位。 鉴于临时校舍空间有限,董事会经过多方面的努力,于1986年4月购下位于柯拉娜之新校址;9月,建校申请获得当局批准。1991年3月3日,新校舍正式启用,学生人数也增至349人。自此,吉兰丹中华独中迈向了新的里程碑。
(照片:吉兰丹中华独中师生合影于198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