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度(第2届)林连玉精神奖得奖者简介:
槟城大山脚日新独中(1918年创校)
得奖理由:率先改革办学方针,为北马独中的振兴立下榜样。
推荐单位:林连玉基金
大山脚日新中学于1950年创办时,原为半津贴之华文中学,1962年接受全津改制,而成为日新独立中学与日新国民型中学,校政始正式分开。
日新独中开办初期学生人数共517名。1963年增办商科,1964年29名商科学生首次参加英伦簿记考试,获得100%及格。 1965年,政府开始施行新教育政策,取消小学会考,初中生之来源遽尔断绝,故由是年迄1968年期间,班数逐年锐减。1968年底,学生人数仅剩118人。每月不敷之款额甚巨,有赖于大山脚福德正神会拨款资助,始免负债之累。
1969年,董事部深恐华小毕业生来源受影响,决定改变办学方针,增办英文班,兼收英校初级教育文凭考试落地生,结果招收新生约200名。二月间,聘叶清山主持校政。叶校长上任以来,除重视商科文凭考试外,同时兼重各项政府文凭考试。
1975年,校方为响应及支持董教总全国发展华文独立中学运动,毅然决定复办初中,结果反应特别良好,初中一新生就有160多名。是年英文班停办。此后,学生人数逐年激增。1977年,终于办成完整中学。
1986年8月,前在该校担任教导主任的罗绍英重返该校出任校长,积极展开各项新措施,着手整顿校风,加强师资阵容,增加教学设备,推行管理科学化、行政系统化等。另外,也积极筹办电脑班、电子电工班、商职班等。此后学生人数逐年增加,1988年达到1300名,超过80%之教师毕业于国内外大学。该校目标乃最终建设成为一间完整而现代化的中学。
霹雳金宝石山脚新民华小(1913年创校)
得奖理由:以实际行动力保学校生存,免于因为学生人数过少而被关闭,为其他面对同样难题威胁的华小树立了榜样。
推荐单位:林连玉基金
金宝石山脚新民华小创办于1913年。1927年,由村长丘义山领导重修校舍。日战时期停办,战后复办,学生只有三数十人。1948年至1951年,紧急法令期间,获政府建立二间教室。1961年,当地寿仙岩观音庙理事会捐款添建一间教室及教员宿舍一座,学生约百人。
1974年,成立家教协会。1977年,学生人数达至高峰,即120多名。然而好景不常,由于锡市衰退,当地锡矿开采也告竭,居民外移,因此学生人数逐年减退,直至百名以下。1983年开始,该校董事部联合家教协会向附近沙洪(Sahom)的原住民争取让孩童就读华校,给予津贴,以便将学生人数维持在96名以上,方可保持八位教师与校长的名额,而且不必改为复级班上课。
1989年,学生人数为98人;1990年则降至90人。学生人数逐年减少,成了该校最大的忧悒。该校学生人数大量减少的最主要因素是,基于缺乏就业机会,该地华裔人口外流已达到非常严重的地步。为了学校的生存,董事部不惜与国民小学展开原住民学生“争夺战”,自资津贴每一名到该校就读的原住民学生。虽然董事部出尽法宝游说原住民学生到校就读,始终却面对一个难题:原住民学生就读国民小学,除了所有费用全免,还有免费学生巴士接送,当局也向原住民家长透露,若到其他源流学校就读,就不会获得这种待遇。 新民华小会否关闭或合并,一直是董事部、校方及村民所关住的问题。[1]
[1] 编按:2012年,石山脚新民华小学生人数仅剩23人。
彭亨北根那示启华小学(二战后正式成立)
得奖理由:以实际行动力保学校生存,免于因为学生人数过少而被关闭,为其他面对同样难题威胁的华小树立了榜样。
推荐单位:林连玉基金
北根那示启华华小的前身——私塾小学于1941年诞生。二战后,公立启华华小正式成立,并租用店铺充作校舍。1951年,在那示河边建立庙式亚答屋新校舍,而后曾两度搬迁。第一次是由于河岸不断遭水侵蚀,董事部只得另行觅地迁校,并购下一间废置戏院以改作校舍。1961年,迁入新校舍,启华标准型华文小学亦改称启华国民型华文小学。第二次是在60年代末70年代初,校舍受到公共工程局建设那示大桥及改造东海岸大道影响,而被逼搬迁至现今校址。
1975年及1979年9月,面对学校设备失修及遭受天灾破坏的问题,当时董事长石亚兴四处筹款及争取拨款,改善设备及发展学校。1981年,教育部斥资15万元在原址兴建一座二层楼新校舍,旧校舍便于1986年被董家教修建为礼堂及食堂。 启华华小校舍虽是现代化建筑物,但教师宿舍陈旧及设备不全、篱笆倒塌等问题,仍然困扰着师生及董家教诸人。尤有进者,原住民局后来逐步减少及停止津贴金后,董家教同人为了避免原住民及马来学生因无学业津贴而停学,导致启华华小学生人数大幅减少而毅然挑起重担,提供学业津贴予原住民学生及马来学生。
原住民局原来提供的津贴包括:学校制服(1986年初停止供应);文具、练习簿、作业簿、考试费、零用钱(以上于1988年初停止);车资(1989年初停止)。启华华小董家教因而每年发出相关的学业津贴高达6000余元。那示是个小渔村,人口虽有2000余人,但华裔家庭只有10余户,其中多数是小商人及渔民,收入有限。启华华小董家教及校友会同人成立“启华华小贫穷子弟福利及学校发展基金”,藉以筹款充作学生福利及学校发展用途,确保学校不至于学生人数减少而步上关闭的道路。[1]
(照片:北根那示启华小学原住民学生与家长合影。)
[1] 编按:2012年,启华华小学生人数有30人,纯华裔生1人,其余主要为巫裔及原住民学生。
砂朥越诗巫省独中董联会(1979年成立)
得奖理由:成功对当地六间背景不同、办学方针各异的独中实行统筹统办计划,一劳永逸解决各校的办学经费问题,为我国华教发展作出极有意义的贡献。
推荐单位:砂诗巫省独中董联会
由于交通不便,砂朥越诗巫省六间独中彼此少有联系,各自为政。自从教育部在1960年施行自动升级与九年免费教育后,独中学生人数急剧下降,许多独中只能说是苟延残喘,无力进一步谋求发展。华人家长对独中办学亦失却信心。
为了解决独中所面临之难题,诗巫省华人社团联合会乃于1977年召开各独中董事代表联席会议,成立“诗巫省华文独中董联会筹备委员会”,并于1979年10月30日正式注册成立“诗巫省华文独中董联会”(以下简称董联会)。
董联会同时进行两项工作:(一)设立教育基金,发起三百万教育基金运动;(二)制定独中《统筹统办协议书》,以寻求各独中董事会同意采取一致步伐,共谋独中发展。董联会同时决定聘请全职工作人员办理日常事务工作。1980年,筹募教育基金运动获得诗巫华社热烈响应与支持,许多自愿团体与个人先后进行舞狮大会串、义卖会、渡轮义驶、罗厘车义驶等活动。董联会本身也先后举办游艺会、电影义演等,以配合筹款运动。在华社热烈支持下,三百万教育基金达致既订目标。而董联会从1981年开始,每年依照各独中财政预算案差额以及规定之津贴办法,拨款津贴各独中,以减轻各独中的经费负担。
此外,董联会对各独中也施行统一薪津制、统一教职员聘约、统一学杂费收费方法、统一师资规定,并按月呈报学校报告表。自1985年起,诗巫各独中即同意将学校帐目逐月交予董联会集中处理。诗巫省华文独中董联会是马来西亚目前唯一扮演“统筹统办”角色之董联会。
森美兰芙蓉拿督陈世荣先生(1909-2001)
得奖理由:献身华教近半世纪,数十年如一日;在维护华小、支持独中、发展高等教育的运动中,无役不与,为华教在我国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推荐单位:
陈世荣,1909年生于福建永春,在乡下受过五年私塾教育,因家境不好而辍学。十八岁南来,初抵芙蓉,第二年出任陈嘉庚公司芙蓉分行书记四年。他日后任劳任怨担任芙中校董40多年,陈嘉庚老先生毁家兴学的典范精神,给他最深远的影响。
他1946年开始参与芙中董事会,迄1989年任职总计43年,是担任芙中校董及任职最高职位最长久的一位董事。 他担任芙中校董期间,芙中曾发生两次危机,所幸在各校董精诚合作下,化险为夷,安然渡过难关,事件简述如下。(一)1949年,芙中办学执照到期需要更新,当时英殖民地政府曾下令芙中董事部须改组,否则勒令停办。当时芙中校董多数属中国民主同盟人士,英政府勒令李致祥、许联振、颜上年及陈世荣担任芙中董事部要职,并另行物色校长。结果上述四人分别担任正副董事长、财政及总务职,校长王会尧辞职,乃聘柳希春长校,芙中停办危机总算渡过。(二)《1961年教育法令》号召华文中学改制。当时芙中董事部、家长及爱护华教人士,在全国教总呼吁下,一致认为传统相承已经数千年的文化,不但要加以保存,还要发扬光大,因此不惜任何代价,毅然负起维护华教之重任,创办独中。历经购买校地、策划、募捐,芙中发展至今日,野草丛丛的荒芜山头,已耸立一座座巍峨堂皇的学府。
陈世荣历任各期建校委员募捐主任或副主任,为了达到筹款目的至少动用不少过500万元。除了在本坡和本州向社会人士劝捐外,也曾到外坡为母校筹款。募捐过程中,受到不少冷言冷语相对,甚至挨骂,他都一一忍受,毫无怨言。 除了服务于华文中小学之外,他对南大与独大之创办也不遗余力。
社团方面,他曾担任森美兰中华大会堂会长(第一、二届)、森美兰福建会馆会长兼产业受托人、森美兰华校董事联合会主席、全国独中工委会委员、独大有限公司理事等要职。1989年杪退休,芙中三地校友会特创设“拿督陈世荣教育基金”,以表扬他把大半生精力无私奉献给华文教育的崇高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