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度(第14届)林连玉精神奖得奖者简介
雪兰莪白小保留原校争取分校委员会
得奖理由:华小一校难求,华教阵地,寸土必争;为保原校,威武不屈,敢于斗争,精神可嘉。
推荐单位:雪隆华校董联会
白沙罗华文小学,在1930年创办于雪州八打灵区白沙罗路。1950年,政府实施紧急法令,白沙罗路一带居民被令迁入白沙罗新村,白小亦迁入新村。 时至90年代,白小已发展成为一所特大型学校,学生人数超过1400名,大多来自村外的新住宅区,此因村外的社区缺少华小。白小的董事会和家教协会,虽由村外人士组成,不过该村村民一直以来都是学校的赞助人和家长,村民几代人都在白小接受教育。白小就是该村、该社区的基本教育设施,也是当地华社的文化遗产。
1999年大选之前,白小董家教竟以交通安全、空气污染和噪音为由,向教育部申请迁校。2000年6月间,新村村民和一部分家长得知白小获准迁校而必须关闭原校校舍,随即组成“白小保留原校争取分校工委会”,争取保留原校。
2001年1月12日开学日,白小原校校舍由警方接管,水电源被切断。七八十名来自村内和附近的学生,被迫在新村阮梁公圣庙上课,弦歌不辍,董教总和雪隆华校董事联合会等派来义工协助照顾学生,支援白小原校的教学工作。白小原校占地0.8英亩,空间对该校和附近地区而言还算足够,但若要承担其他社区更多学生则负荷过重了。因此,该校董事部和部分家长要求增建分校,或搬迁到更大的校园是合理的,但是该村及附近地区家长也拥有同等权利捍卫白小继续留在原地。归根结底,白小问题是华小数量不足以应付社区人口增长所导致的典型例子。
为了捍卫和维护新村社区的基本教育设施和华社的文化遗产,该村居民和家长坚持保留原校,绝不放弃。白小保校运动坚持了长达八年共2926天,最终获准以迁校方式得以重开[1],在我国社区运动史上,创下史无前例的纪录。
(照片:2004年1月5日,白小原校学生进入原校校园参加开学礼。)
[1] 编按:白沙罗华小原校于2009年1月5日,以一校换一校方式,以白沙罗中华小学名称重新启用,保留迁自霹雳州巴力士拉坡的中华小学校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