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读(第15届)林连玉精神奖得奖者简介
槟城大山脚洪金狮先生
得奖理由:开创“一日一角钱”的特殊储蓄法为日新独中筹款。15年来,从未间断。虽然行动不便,仍坚持到底,风雨不改,无怨无悔。
推荐单位:大山脚日新独中董事会
洪金狮,1935年生于槟城北海,祖籍福建南安。从18岁开始投入社会服务及华教工作,长达逾半个世纪,有“独中老人”之称。 1988年,大山脚日新独中前董事陈金益及洪本财,在某次闲谈中达成共识,认为北海当地日治殉难同胞纪念会“拜友”除了拜祭殉难同胞外,最好也能奉献教育,遂把建议传达给洪金狮。他听后大表赞同,并开始积极参与“一天一角捐独中”筹款运动,每年清明节前后两个月,骑着摩多车到处向该纪念会成员及“拜友”,收取捐助大山脚日新独中的款项。
刚开始时,由于参加“拜友”人数不多,筹到的款项也不大,不过随着逐年努力,每年成绩有了显著的进步,从开始3000多元,一直增加到2002年3万2千元,成绩令人鼓舞。15年来,这些靠一天一角钱筹得的款项,已为日新独中筹得近23万元。 他在身体状况还好时,沿门逐户收取捐款;后来就改为骑摩多车,即使晚年年事已高,行动不便,但为了捍卫华文教育,仍不辞劳苦、不避风雨,骑着摩多,顶着烈日去鸠收款项。因此,每当他骑着摩多抵达时,村里小孩就会向家人喊叫说:“独中的人来了。”这种为独中奉献的崇高精神,赢得北海当地华社的喝彩。
虽然工作繁杂沉重,他仍乐此不疲,能为民族事业作出奉献,让他觉得无上光荣。他认为,独中是我们华社最珍贵的文化堡垒,我们必须尽最大能力去维护她。身为华人,更应发挥我们的影响力,团结起来,千万不可妄自菲薄,应通过实际行动来支持华教。 他还说过:只要我还有一口气,还是可以继续为独中奔波。独中是我们华社的孩子,自己不疼惜,难道等别人来疼惜吗?
彭亨关丹陈玉康局绅
得奖理由:顶着“茅草行动”的肃杀,勇者无惧,确立彭亨董联会的组织,成为东海岸的一道防浪堤。“一行人或一人行”走访全彭华小董家教,凝聚一股华教情。推行“独中生保送计划”,如父如母,奔走呵护清寒子弟,如今“旱地栽树树成林”,成就了一所没有校园的独中。
推荐单位:
陈玉康,1936年生于霹雳爱大华,祖籍福建福州。初中就读南华中学,后转入怡保英华中学,复升上师范。毕业后,1956年在丁加奴雅姆新村华小任职校长两年,随后到吉兰丹哥打峇鲁中华小学任教十年。1967年,他离开教育界,从事垦殖业。1977年,被选为彭亨福州十邑会馆首任主席,也开始了参与社会工作的第一步。
1983年,他出任关丹光华华小董事长,为了学校环境问题,率领董家教远赴都门,向教育部副部长陈忠鸿面陈学校困境。1986年,出任关丹中菁华小董事长,由于校舍年久失修,破陋不堪,乃于1988年发动重建中菁校舍。1987年,他发起筹组彭亨华校董事联合会,从此凝聚彭亨华小董事部力量。《1961年教育法令》的实施,就像龙卷风降临,刮走了彭亨原有的八间华文中学,这让他一直耿耿于怀。1992年,他积极倡议在彭亨复办独中,获得彭亨华社热烈响应,促成1999年“复办关丹中华独中工委会”的成立。
与此同时,为了使州内一些家境清寒的华小毕业生,能够升入独中接受六年母语教育,乃在1992年设立“独中生保送计划”。他率领董联会“一行人”或“一人行”,走遍州内大城小镇75所华小,向家长推介独中;并为每所华小备有个别档案,密切关注各华小的发展。他通过各种方式征求热心人士成为保送计划领养人,每年须负担1500元领养费,为期六年。在他们支持下,该计划保送100多名品学兼优、家境清寒的华小毕业生进入全国各地独中求学。
最让人感动和敬佩的是,他还定期探访保送生,确保他们适应独中教育,纵使不能成才,也须成人。他如父如母般呵护他们茁壮成长,如今“旱地栽树树成林”,使彭亨州有了一所没有校园的独中。他向来不平则鸣,眼看华教受到不公平对待,总是气愤难平,然而他从来只作狮吼,不作鼠鸣。从事华文教育工作数十载,陈玉康的最大愿望是希望在彭亨成功复办独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