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度(第17届)林连玉精神奖得奖人简介
槟城已故余廉神父
得奖理由:热爱中华文化,积极建设华教,创办恒毅学校;跨越宗教、跨越种族,献身华教,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实为典范。
推荐单位:
余廉神父,1917年生于比利时。1944年成为神父,29岁开始学华语,35岁学福建话及广东话。年轻时曾在中国传教,种下对中华文化的热爱之情。1952年,神父来到槟岛传教后,播下三颗华文教育的种籽,并悉心照顾,使之发芽、茁壮与成长,成为槟岛三所传播中华文化的摇篮。50年代,教育尚未普及,加上英政府驱逐超龄生,使到许多超龄生彷徨无助,于是他决意创办恒毅幼稚园、小学及中学,让许多穷家子弟有机会接受完整教育。
1956年他创办恒毅华小,一年后创办恒毅私立中学,提供辍学者、印尼及泰国华侨学习华文的机会。1966年,创办恒毅国民型中学。1969年,在三条路贫民区创办恒毅幼稚园。创办初期,校舍是简陋亚答屋,学生在水上上课。当时家长并不重视教育,不愿把孩子送进幼稚园就读,他连同园长、老师及恒毅中学学生沿门逐户游说家长,有的家庭无法支付仅三元的学费,亦由他自掏腰包代付。校舍虽然简陋,却一直是州内清寒儿童的教育摇篮。神父一直坚信“唯有通过教育,才能改善穷人家的生活,从而走出贫穷的命运。” 此外,他同时也协助多间华小迁校。商务华小曾因学生来源严重短缺而面对关闭危机,他亲自向教会申请一块校地作为新校址,让该校克服危机,继续负起传承华文教育的使命。
他在兴办教育与推广华教过程中,筚路蓝缕,历经艰辛。他甚至破除宗教藩篱,配合槟城中元节联合会在盂兰胜会中为华校筹款,出入烟火缭绕的会场,呼吁民众慷慨解囊,协助华校发展。不仅如此,他更将父亲给他的唯一遗产,悉数捐给恒毅中学,作为该校的教育基金。1998年,他回到比利时为恒毅筹得马币20万元,作为幼稚园迁校用途。
神父酷爱中华文化,也非常在意华人是否掌握华文。他认为中华文化是世界上优秀的文化,不只华人,任何民族也都应该爱戴它、保护它、发扬它。他也常提醒华人必须团结起来,才能保住文化,唯有靠庞大的力量,华教才能发扬光大。 由于他对教育贡献良多,1995年获槟州元首赐封拿督,成为首名有拿督勋衔的神父。2004年9月11日,一生醉心华教的余廉神父离开了人间,享年87岁。他的离去,令槟州子民深感悲痛与惋惜。
前教育部副部长朱运兴先生
得奖理由:把一生交给华社和政府,在仕途荣华与民族大义之间,毅然选择后者,这种处处为华教请命的赤胆丹心与牺牲精神,实为典范。
推荐单位:
朱运兴,1911年生于怡保,祖籍琼州文昌。曾读过私塾,明德小学四年级后转入怡保英华学校。1932年,入香港大学文科。1938年,回马协助家业。他精通三语,善操各种方言,结交各民族及各阶层人士,热心参加慈善公益、教育与体育组织。他是马华公会发起人之一,曾任马华公会总秘书,1954年代表联盟中选为怡保市议员,1955年中选为联合邦首届立法议员,并受委为第一任教育部副部长,开始争取华教权益的工作。 对于政府涉及华校的建议措施,他都先征询华教团体意见,以消除不利华教的条文和措施。在他和华教团体里应外合下,多次揭穿或拖延当权者不利华教的举措。
1955年,为了顺应人民结束战争、争取独立的愿望,他不惜为政府和马共安排轰动一时的“华玲会谈”,凭其智慧与付出,赢得各方赞赏。 独立后,他积极推动全马华人申请公民权及登记为选民。1958年9月,代表马华中央教育委员会筹备在怡保召开“全马华文教育大会”。1959年4月,协助在吉隆坡召开“全国华人注册社团华文教育大会”,通过〈全国华文教育大会宣言〉与〈本邦华人对华教总要求〉,坚持各民族学校以母语母文为主要教学和考试媒介语,以及各民族学校教育一律平等。1959年大选,马华与巫统发生选举风潮,由于争取不遂及对党失望,他愤然退党,辞去联盟中央一切职位。1961年安顺区国会议席补选,他以独立人士身份参选,以反对《1960年达立教育报告书》作为唯一竞选主题,而以3156多数票中选。他也不负所托,在国会激烈反对不利华教的法令,全力争取华教公平合理的权益。
1964年,林连玉被褫夺公民权审案最后的开审,他不惜舟车劳顿,抱病出庭作证,协助反驳内政部对林连玉的指控。林连玉因而感慨说:“在这人情似鬼的马来亚,像朱运兴先生,可以说是有心人也。” 90年代,他接受报章访问时说:副教长职是一份苦差,必须凭良心去执行任务,勇于接受挑战,务求对得起华社的重托。他的这番话,应当作为每个华裔副教育部长处事的基本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