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度(第18届)林连玉精神奖得奖者简介
砂拉越诗巫池志平先生
得奖理由:筹组全砂津贴华小董联会联合总会,团结全砂华小;致力维护华小权益,密切关注华小发展,积极协助砂州微型华小迁校,希望从危机中创造生机。
推荐单位:砂拉越华小教师公会联合会
池志平,1939年生于砂拉越诗巫。曾任砂州华校董事联合会署理主席、诗巫与加帛省华小董联会主席。他在1989年发起筹组全砂津贴华小董联会联合总会,并于1990年获得正式注册,使砂拉越华小得以团结一致。2004年间,他成功筹建一座100多万元的诗巫与加帛省华小董联会会所,从此解决了该会办公及活动地点的问题,同时也平衡了该会的基本收支。
多年来,他一直积极配合董教总的步伐,致力维护与关注许多不利华教的事件。凡不利华教课题发生,他身先士卒,致力捍卫,大力反对,同时也呼吁民众关注不利华教事件,以确保华校不变质。因此,他为诗巫与加帛省中区甚至全砂华小作出极大贡献,今天砂州华小能保持华校特质,得以发展和进步,他可说居功不少。
砂拉越乡区华小,许多属于微型学校,有些甚至是特微型学校。这类学校长期面对教育部拨款不足,同时面对缺乏校长的窘境,学生学习也受到影响。因此,他认为迁校对该校发展有利,甚至对整体华教发展是正面的,就会义无反顾去落实。在迁校事件上,他任劳任怨,虽然有时遭受不明原委的人士责骂,他也只好默默忍受。在他致力协助下,顺利及成功搬迁的学校包括诗巫中心小学、诗巫士莱小学、实兰沟东亚小学、民都鲁尚文小学、诗巫天化小学、诗巫天真小学、民都鲁开智中学等。 不过,对于迁校与否,他认为需要考虑两个原则:第一,必须确保该校附近是否还有其他华小。例如天真小学和榕南小学距离较近,天真小学若获准迁校,学生还可以转到榕南小学就读。但这一区若只有一间华小,即使只剩下十名学生,他也不赞成迁校。第二,该地区学生来源的问题。从长远来看,如果华社无法解决学生来源短缺的问题,与其等教育部来函勒令关闭学校,何不未雨绸缪,事先申请迁校?因为学校执照一张难求,一旦被吊销,就真是成为民族罪人了。
森美兰峇都依淡李继石先生
得奖理由:以实际行动力保学校生存;虽是一介农夫,却挑起捍卫华教的重任,十多年来,风雨无阻载送学生,坚决不让民族教育的保垒失守。
推荐单位:峇都依淡华小董事部
李继石,1960年生于森美兰州。中五毕业后就读于工艺学院,之后从事务农至今。1996年,他开始担任峇都依淡华小家协主席。由于峇都依淡园坵华裔居民外流,导致峇小学生逐年下降。为了挽救这间濒临关闭的超微型华小,他亲自驾驶客货车载送外地学生上学和放学,十多年来风雨无阻。
为了载送学生上课,他每天早上六点起床,匆匆吃过早餐,开着他残旧的客货车,穿梭于偏僻的园坵,来回于晏斗、西廖与芙蓉三地。送完孩子上学后,他再回到50公里远的农地耕作。他每天就这样风雨不改,当免费司机载送学生上学、放学,十年来奔驰超过20万公里路程,倒贴的汽油费也要5万多元,已经抵得上镇里一间像样的排屋。虽然经济条件不佳,但他始终甘之如饴,任劳任怨,目的只为延续峇小的命脉。
除了自身付出与努力,十多年来他也积极争取迁校,前后呈上许多备忘录予有关当局,也尝试通过华基政党或政要人士协助,可惜迁校过程一波三折。[1]迁校问题无法解决,该校又面对新生来源不继的问题,可真是屋漏偏逢连夜雨。从2003年开始,已连续两年没有新生报读,随着2005年4名学生毕业,2006年只剩下5名学生。[2]迁校工作刻不容缓,也一直是他的心头石。 多年来守护峇小,争取迁校,他已竭尽所能,尽了最大努力。他关心微型华小命运而自发的推动力,让他成了维护华教的实践者。他站在幕后,以个人道德良知,在别人眼中不屑一顾的贫瘠之地,默默耕耘,坚守民族教育堡垒,秉持“一间也不能少”的精神,继续奋战到最后一刻,所展现出来的坚持和毅力,为许多人所不及。
除了心系峇小,他也关心波德申中华独中的发展。2005年,当他知悉波中面对经济压力后,更将他获得“光明勇士奖”的奖金悉数捐出,仁风义举,实为榜样。 李继石以一介农夫身份,用他的生命守护峇小,虽是一名凡夫,却也是一名勇者。 [1] 编按:峇小1995年开始申请迁校,历经12年,于2007年获得政府批准迁至瓜拉芦骨。新校舍于2011年11月动工。 [2] 编按:峇小学生人数,2009年5名,2010年6名,2012年3名。
董总前主席郭全强先生
得奖理由:领导董总,与教总并肩作战,率领群伦,建设华教,完成董教总教育中心的千秋大业;任劳任怨,不亢不卑,全马奔走呼号,力抗纷至沓来不利华教的措施,使华教薪传不绝。
推荐单位:柔佛华校董教联合会、居銮中华华文学校董事会、中华学校校友会
郭全强,1930年生于柔佛昔加末,祖籍海南文昌。年幼就读马六甲培风小学,1941年日军入侵,跟随父母举家避难移居中国,在当地完成中学教育,并在1952年获北京大学政治系学位。1960年返马从商。
1973年,他被推选担任居銮中华三小家协主席,开始为华教奔波的第一步。1987年开始担任居銮中华中学董事长,1988年至2005年出任柔佛华校董教联合会主席,1993年至2005年担任董总主席。他身兼多职但并未顾此失彼,反之在他领导下,可说是建树良多。担任銮中董事长期间,他积极协助学校硬体建设,也没忘记软体发展,包括提倡素质教育、加强学校行政管理效率等,为该校未来刻画一个健全的发展蓝图。他也把董教联合会带上稳定发展的道路。在位期间,亲力亲为,带动全体同人筹募购置会所基金和会务发展基金,设立永久秘书处,聘请全职执行秘书,加强推动会务发展,为董教联合会日后发展打下稳固根基。
担任董总主席期间,他采取务实和中庸路线,大力捍卫小学母语教育,积极协助及参与发展独中及新纪元学院的建设工作,以圆华社从小学到高等教育完整母语教育体系的梦想。90年代,国内政治气候处于“小开放”。然而,在歌舞升平之中,华小发展却是暗流汹涌,宏愿学校计划及英文教授数理科政策,都足以让华教最后防线打开缺口,全面沦陷。在这危机关头,他凭着丰富阅历,与教总并肩作战,力保华小继续生存。他认为随着局势演变,争取华教权益工作必须作出调整,最重要的就是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尤其是结合全国各主要华团,以建立对华教的共识。
身为华社民间重要领导人之一,多年来他也参与各项争取华族权益工作。1999年,虽饱受极大压力,他毅然扛起《华团大选诉求》重担,率领诉求工委会把全国华社心声带给政府。从事华教事业30多年的岁月中,他永不言倦,披星戴月走遍全马各地,飞奔海内外,随时随地为华教献出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