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度(第16届)林连玉精神奖得奖者简介

2003年度(第16届)林连玉精神奖得奖者简介:

B 2003a

霹雳金宝刘道南老师

得奖理由:服务独中,推展独中,兴我独中,爱我独中,念兹在兹,鞠躬尽瘁,夙夜匪懈,力疾从公,州内同道,赞颂有加,风骨嶙峋,实为风范。

推荐单位:金宝也南华小校友会、金宝亚亦君令平乐华小校友会、督亚冷宋溪榴槤华小校友会、培元独中董事会、培元独中金宝区各地家长等等

刘道南,1945年生于霹雳金宝。他先后在多所小学就读,在金宝培元中学念至高中一,适逢培元中学改制,而转入培元独中。他深信要争取华教平等地位,其中一个方法是当老师,鼓励华裔子弟读华文书,引领他们认识并重视华教。凭着这个信念,1964年一毕业,他就当上华小临教。他立志当老师,也是深受石山脚新民小学孙绵辉校长默默耕耘、全心全意献身教育的精神影响。

1968年在吉隆坡日间师训学院毕业后,他被派到霹雳偏僻的渔村峇眼巴硕执教。眼见村子破落、学校简陋、民风纯朴,识字率低,他决意将教育带进村里,同时提高村民的华教意识。因此,他积极为渔村青年办夜学班、设立村民图书馆、制作壁报、推动文教活动。直到1984年,他转行到报馆,从学校教育转移到社会教育,通过记者的笔传达华教心声,报导大量华教特稿。80年代后期,他进入独中服务。在怡保育才独中与母校培元独中服务期间,讲课时经常融入华教故事、华教历史事件、独中复兴运动等内容,每年在校内举办华教节展览、华教讲座、华教常识比赛等活动。

1999年,金宝培元独中学生人数跌至谷底,他毅然离开育才独中,回到母校服务,积极协助招生,以期重振母校。他挨家逐户向家长介绍独中教育,逐个争取他们把孩子送入独中。他的车像小型办公室,方便亲自上门办理报名、注册、缴费及借贷课本等手续,甚至还替学生量身订购校服、安排学生巴士或客货车。为了协助家境清寒的学生,他设立“爱心工程认养计划”。经过多方征求,获得全国各地热心人士支助40多名学生进入培元独中升学。

他长期早出晚归卖命工作,而付出了健康的代价。2002年,忙完培元90周年校庆后,他心脏病发而不支倒地,被救伤车紧急护送入院。休养期间,他仍积极为华教做义工,协助州内独中招生及宣教,走过各大华小和无数新村。纵使健康已发出警讯,他还面不改色说过:“五十八岁并不老,为华教,在林连玉精神的感召下,还可奋战30年!”

B 2003b

雪兰莪首邦市发展华小工委会

得奖理由:借其成立及成立后的积极行动:催建子文新校舍、力拒宏愿学校及争取建新校,突显华裔人口稠密地区缺乏华小的困境及不合理性,充分表达社区需要母语教育的意愿及权利,乃为华教队伍的一支生力军。

推荐单位:雪隆华校董联会

首邦市USJ拥有16万人口,其中华裔居民约10万人,但这里却没有一所华小。因此,该区4000名华裔孩子被迫到其他社区华小就读。1999年大选,国阵州议员候选人李华民许下承诺,将武吉丁宜子文华小搬迁到首邦市,新校舍将于2001年建好。直到2001年年杪,新校舍仍未动工,导致该校需向国小借用五间课室作为临时上课地点,而学生也被迫在厕所旁空地上用餐。由于借用课室期限将于2002年杪到期,家长感到非常焦虑。与此同时,首邦市宏愿学校却在十个月内建好。

于是,一群志同道合的家长自动自发群起抗议,成立“首邦市发展华小工委会”,开始了一连串争取捍卫母语教育行动。工委会在董教总及董联会协助下,举办居民大会,约700人出席并通过3项议决案:(一)坚决反对首邦市宏愿学校的设立;(二)要求把首邦市宏愿学校改为华小;(三)要求早日落实子文华小的建校计划。此外,工委会在首邦市进行签名运动,要求政府将已建好的首邦市宏愿学校转为华小,在短短两个星期内获得约2万7千名当地居民支持。较后,工委会将备忘录和签名册分别呈交首相署及教育部,要求首相和教育部长关注子文华小问题,并将首邦市宏愿学校改为华小,以满足社区人民的需求。他们也到国会大厦与朝野国会议员会面,出版社区报,希望透过不同管道达到建校和反对宏愿学校的目的。 除了不断向教育部及议员施压外,工委会也协助进行筹款。

最终,子文新校舍在16个月之内完工,在2003年7月28日正式开课启用。新校舍耗资580万元,作为全津贴学校,政府只拨款50万元,其余530万元由华社负担。 虽然工委会成员是华教工作的新鲜人,但整个运动的经验让他们体会到华教工作的艰辛和重要,华教运动需要群众力量支持,于是工委会延续当初的使命,而在2003年4月20日正式成为雪隆董联会属下第15个发展华小工委会。2003年11月16日,工委会在筹募活动基金晚宴上推展“首邦市增建华小运动”,继续在首邦市区内进行发展华教工作,为母语教育发展而努力。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