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度(第25届)林连玉精神奖得奖者简介
杨贵谊(1931年- ),生于柔佛笨珍。在家乡完成小学教育,前往新加坡继续中学和大学生涯,从此在新加坡定居与生活。 1956年,他曾经参加星洲华文中学生联合会和南洋大学学生会筹委会代表团,出席印尼万隆亚非学生会议。1959年,南洋大学政经系毕业,先后担任南大《大学论坛》马来文版编辑、《南洋商报》记者、《文化》杂志(BUDAYA)创办人。1960年负笈印尼大学修读印尼语言及文学,学成后受母校聘请为现代语言系马来文讲师。未及三年,因新加坡政府全面镇压左翼运动而被撤除南大教职。 60年代初,他和夫人陈妙华即开始从事马来语词典编纂工作,半世纪以来先后编纂了14部不同类型的马来语词典,其中以《马来语大词典》、《新编华马大词典》、《统一标准马来语词典》、《现代马来语词典》和《马来语略语词典》最为称著。他在这项工作耗尽毕生精力,奠定马来西亚华人在国家语文体制化,以及马来语定为国语的建国进程中,对沟通华-马民族语文与文化发挥了重大作用。 他也积极从事马来文经典著作翻译,例如马来新文学之父阿都拉的著作《阿都拉传》和《阿都拉游记-吉兰丹篇》,促进华裔对马来民族语言文化和思维的了解,贡献极大。此外,他还用马来文译写方修的《马华新文学发展史(1919-1965)》(国家语文局,2000年出版)。 1996年起,他分别受聘于中国北京外国语大学和北京大学,担任马来语客座教授,栽培了许多优秀的中国学生,巩固马中友好关系。2001年起,受马来西亚国民大学聘请为特约作家,撰写并出版《杨贵谊回忆录――胶童与词典》(马来文版,2005年;华文版,2006年),是该计划首位受邀的华人。 2007年,他获马来西亚国民大学颁发荣誉文学博士学位,成为我国获此荣衔的第一个华人。 长久以来,他有计划收集华马民族文化交流与沟通的藏书和文献,总计4万本/件,为民族与国家留下珍贵文化遗产,也为华族文化建设做出巨大贡献。2012年,他将毕生藏书悉数捐赠马来西亚华社研究中心,对未来华马学术研究必然产生影响与作用。杨贵谊先生 得奖理由:终生致力于马来语文研究、编撰马来文词典及从事马来文经典翻译,促进跨族群语言文化之交流,丰富国家文化遗产。 推荐单位:博大高级讲师庄华兴博士
-300x183.jpg)
该组织群策群力捍卫淡米尔小学主权,积极协助发展弱势群体的母语教育,为保存我国少数民族的母语教育和族群文化,贡献良多。

雪兰莪巴生 已故郑瑞玉校长 得奖理由:长期献身民族教育,为独中发展和学校行政管理树立丰碑,为华文教育工作者建立风范。 推荐单位:巴生兴华中小学校友会郑瑞玉(1945年-2012年),生于彭亨金马仑。南洋大学毕业后,于1969年到巴生兴华中学任教。1970年至1972年留学纽西兰奥克兰大学,考获硕士学位。 1973年,她回到兴华中学。1975年,升任校长,直到2012年罹病逝世为止,献身教育长达40年。 60年代是独中最困难时期,她加入兴华中学时,学生仅剩30余人。她以过人的魄力,坚定的信念,积极领导校务,进行系列兴革,配合董事会展开长期扩建校舍计划,带领学校从低谷走向高峰。该校从简陋校舍,至今软硬体建设一应俱全,学生增至3000多人,从寂寂无名到蜚声国内外,这是她毕生心血积累的成绩。 与此同时,她也积极参与独中复兴运动。1973年,董教总全国华文独中工委会成立后,她就长期参与各项义务工作,包括编写课本、师资培训、草拟《独中教育改革纲领》等等,并担任多个要职,实际参与推进独中教育发展和改革工作,贡献卓著。独中教育有今天的规模和成就,她是其中一位重要推手。 七八十年代,学校百废待兴,校务非常繁忙,她同时又要负责编写独中历史课本,而身为人母,还必须照顾年幼的孩子。她就是一边扶着摇篮哄孩子睡觉,一边握笔熬夜编写课本。她还经常往返40多公里路程,放学载送孩子回到八打灵住家后,晚上再赶回学校出席会议,虽然长期辛苦劳碌,却无半句怨言。 她主张独中办学必须“扎根传统,怀抱多元”,要有宽广的世界观;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并提出“人文科技,面向未来”的大方向,以培养有文化底蕴、自主发展能力、人文科技素养,以及符合时代需求的学生。 她热爱阅读,积极求知,经常推介好书给老师,也常带领老师参加各种课程,以身作则,激发老师的学习热情。老师遇到生活或教学上的困难,她也给予鼓励和关怀,表现出长者风范。她珍惜每一位学生,任何学生退学或行为出现偏差,她都会亲自面谈,只要有一线希望,绝不放弃,甚至晚上通过电话辅导,体现诲人不倦、有教无类的精神。 她毕生奉献华教事业,无怨无悔,把教育和生命同比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她为教育积极奋斗的精神,是大家的楷模,并鼓舞大家向前迈进,更创华教美好的未来。

1948-1957年华文高师师生 得奖理由:为二战后华文教育奠定基础,为1970年代以后各地华校教师公会提供骨干;倡议独大,敢为华社先! 推荐单位:前师范学院华文组主任莫顺生讲师英殖民时代,我国华校师资多来自中国。二战后,百废待兴,华校急需教师。殖民政府为了解决华校师资匮乏,在西马城市华校开办华文高级师范班(简称高师班),招收华文中学毕业生,给予两年全日制学术及教育专门课程训练。 当年能开办高中的华文中学有限,而教师被视为崇高职业,许多中学毕业生都渴望进入高师班。申请高师班除了初中会考成绩优秀,还需经过面试。成功录取后,第一年上课,第二年在小学实习,理论与实践并重,考试科目包括华文、英文、数学、教育概论、心理学及统计学。 第一届高师毕业教师在1950年开始投入华小服务,在教学之余协助行政工作。由于高师的培训乃适应当年环境需要,故在华校中最受欢迎,甚至有些尚未毕业就接到聘书。教育部亦认为高师班是当时最完整和正统的华文师资训练班。 毕业后,这批充满理想和使命感的青年教师,分布西马大城小镇、穷乡僻壤,负起传道解惑的神圣工作。不论是在紧急法令或建国时期,他们都毫不畏惧站稳岗位,任劳任怨,工作认真,关心华文教育课题,贡献大半生精力,为国树人育才。 1957年独立后,教育部停办高师班,由日间师训华文组取代。高师班一连开办八届,培训2500多位华校教师,相当程度解决教师短缺问题,也奠定华校日后发展的基础,才有后来华文教育的蓬勃发展。 1967年,教育部宣布须有剑桥文凭或大马教育文凭才能出国深造的新措施,促使华社欲创办华文大学。12月7日,马来亚华文高师毕业教师职工会主席陆庭谕在马六甲召开的中央执委会议上,通过函请董教总创办华文大学,全马华社因而掀起创办独大浪潮。 此外,高师教师作为各地华校教师公会班底,成为华校教总骨干,为华教事业作出不朽的贡献。 高师原是教育部认为最具资格的教师,后来却被贬为不符资格,待遇比其他教师低。即使如此,他们对教育工作仍然不弃不离、敬业乐业,他们积极乐观、不亢不卑,为华教鞠躬尽瘁,奉献一生,直至光荣退休。 1994年,高师最后一批教师退休后,其时代使命也到了终点,但他们并不就此停下,而延续高师精神,关心教育,热爱生命,积极面对人生,不让生命留白。高师的贡献,在华教史上占有一席不可磨灭的重要地位。 高师班当年讲师名流云集,目前健在的有邢广生、张竹友、翟兆巽、叶维松等诸位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