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馆《通讯》2017年6月

一点汇报(管委的话)
文/ 李亚遨


各位,林连玉基金本届董事会任期即将结束,六月,我们将举行选举以选出基金未来三年的领导层。在这新旧交替的时候,我想汇报一下纪念馆过去三年的工作,以备未来参考。

林连玉纪念馆是2014年年底才开馆的,历史可谓非常短暂。回顾我们馆的工作,是优先做展示(从典藏发展出展示内容)、文物保护(文献登录、保护和数码化),以及出版《通讯》(作为传播资讯和交流、串联平台)等。从一开始的认知就很明确,即纪念馆不仅仅是一个展示和参观的地方,而是希望比照一般博物馆的几大功能――典藏、研究、展示、推广教育等要求来经营。相应于以上的功能和要求,纪念馆的管理方式是在管委会之下设立四个工作组(展示、文物、导览、《通讯》编委会),委员或组员属于义务性质;日常行政运作后来逐步形成一馆长和三馆员的人事编制。

展示空间策展方面,我们完成了“一介布衣留青史”、“五大事功撼国策”、“百年华教史诗传”、“三十战友肝胆照”等展区的工作,目前正忙于展示主题五:“万众一心筹基金”。除了以上常态展,2016年为纪念林连玉先生开斋节献词〈心理的建设〉发表60周年,也办了一次特展。

虽然条件有限,为了配合工作的需要,我们在2015年举办了展示空间导览志工培训课程,并于隔年成立导览志工团“脚车先锋队”,协助馆内的团体导览。今年7月将展开第二梯次的培训计划,以备将来之需。纪念馆的参观人数,这三年来累积访客已达7,000多人次,反应可谓差强人意。访客主要是中小学生和大专生,还有一些普通访客和外国访客。外国访客一般来自中港台新,成分比较多元,包括学术界、博物馆领域、官方机构等。对于来访者,我们都尽量提供导览解说。

文物保护方面,2014年开馆前,董事会已通过5万元文保计划预算,供购买材料用具和设备,也送馆员赴台湾参加图书文献修复短期课程。在这个基础上,纪念馆联同华社研究中心、尊孔独立中学自 2015 年以来,陆续联办“图书文献保护及修复工作坊”初阶班(3 梯次)及进阶班(2梯次;包括5月底这一次),参与者来自全国各地数十个单位,人数有110人次,为本地文物馆、校史馆和图书馆工作人员,提供文献保存及修复的基本知识与技术。最后,我们也联合华研成立“巧手慧心”修复志工团,希望持续开展细水长流的修复工作。

出版宣教方面,《林连玉纪念馆通讯》半年刊,2014年创刊,作为散播知识、交流经验、启发思想的平台,到今年6月是第7期了。纪念馆脸书专页,于2015年推出,以便与散布在各地的粉丝进行留言、分享等互动。与此同时,也不定时举办研讨会、讲座,邀请国內外学者专家集思广益,就观念、实务运作及技术传授等层面进行广泛的交流,协助提升本地文物馆的专业水平和管理素质。

最后,关于办纪念馆的费用:单就展示内容而言,自2013年启用至今,估计设计和制作整体开销在30万元左右,这笔开支包含在纪念馆最初装修工程经费(208万元)里头。日常营运开销以人事支出为最大宗,其他还有出版《通讯》和各项活动费用等。纪念馆没有门票收入,而每年两期,每期印数达五六千本的《通讯》是免费分发的。这些费用基本上都由母体(基金)承担。有个别项目则由有心人赞助,如导览志工培训经费、《通讯》部分印刷费,以及部分活动经费。

一些思路

林连玉纪念馆成立于马来西亚华人社会民间文物馆涌现之际,像其他民办文物馆一样面对资源受限的问题。如何让文物馆的功能全面释放出来,进而争取永续经营的机会,以期达致保存记忆、传承发扬及掌握历史诠释权的初衷?这些馆有需要个别地或集体地谋求出路,包括:明确定位、管理专业化、吸纳先进经验、结合各领域人才、办出特色、组织联盟等。

林连玉纪念馆开始经营时的某些优势如“族魂”的光环、母体董事会及各地联委会的支持,长期来说是不可持的,存在的价值才是硬道理。一开始我们要努力做好展示,努力提供有素质的导览解说,这是作为文物馆的本分工作,不仅要吸引访客,还要让他们满意,参观后长知识,获得启发。而这三年来持续请专人做的林连玉相关华教历史文献数码化工作(包括战后至1990年代尊孔董事会会议记录、马来亚民众图书馆档案),以及华教文物文献征集,是服务于我们馆的定位要求,要办出特色,成为战后马来西亚华文教育史料的主要蒐藏地。未来希望国内外学者凡要研究马来西亚华文教育历史,可以来这儿参观、访问、交流。我们也花了许多心思筹备的图书文献修复工作坊,是因为考虑到此时此地很多地方(不限于文物馆和校史馆)存有数量众多,但状态不太好的早年收藏品。我们缺乏的不是历史文物,而是合格的修复人员。

无论如何,再怎么说,我们这些馆的规模都很小,有看头的东西实在没有多少,要吸引访客谈何容易,何况是外国游客?个别馆有条件的,或许可以结合学校教育需求,如策划户外教学、公民教育之旅等活动。一些馆可以联合地方上的“类博物馆”,举办“一日游”之类的活动配套,例如林连玉纪念馆可以考虑筹办“林连玉生活遗迹之旅”或“吉隆坡华人史迹径”。

积土成山,众志成城,若说我们的工作还有一些成绩,我们要感谢所有一路来支持我们的人。如果我们的工作做得不够好,也希望有识之士不吝伸出援手,给我们必要的牵扶及指点,让我们在前进的路上走得平稳顺利一些!

回首三年,初心未改,展望将来,静待花开!

 

目录 CONTENTS

管委的话
一点汇报/李亚遨

焦点
(一)万众一心筹基金/姚丽芳
(二)林连玉纪念馆大事记(2007-2016)
(三)一纸家书诉衷肠——林连玉家书两通/林连玉
(四)从一张照片写起:林多才、林多文、林青山、林承舅/林多文

史话
林连玉笔下的温典光/李亚遨

专访
教总大厦历史变迁之董总篇

人物
陆庭谕回忆林连玉葬礼的前后

专题
民间文物馆的专业化——展望从业人员的使命和养成/郑美玉、杨雯妃、江品柔

特约
吉兰丹州华人迁徙史迹(上)/黄崇锐、谭丽屏

友馆
(一)金宝近打锡矿工业(砂泵)博物馆/周承隆
(二)麻坡中化中学校史馆/麻坡中化中学校史馆

出版
(一)《传·说古城》——为未来留一个对照/陈丽晴
(二)马来西亚华人民俗研究论文集/廖文辉

活动
(一)访客留影(2016年12月-2017年5月)
(二)“巧手慧心”——文献修复志工培训

文物
林连玉家书(1972年11月9日)

 

欲阅读请点击:《林连玉纪念馆通讯》(2017.1)

 

欲下载请点击:

《林连玉纪念馆》(2017.1))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