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奖理由:为二战后华文教育奠定基础,为1970年代以后各地华校教师公会提供骨干;倡议独大,敢为华社先!
推荐单位:前师范学院华文组主任莫顺生讲师 英殖民时代,我国华校师资多来自中国。二战后,百废待兴,华校急需教师。殖民政府为了解决华校师资匮乏,在西马城市华校开办华文高级师范班(简称高师班),招收华文中学毕业生,给予两年全日制学术及教育专门课程训练。 当年能开办高中的华文中学有限,而教师被视为崇高职业,许多中学毕业生都渴望进入高师班。申请高师班除了初中会考成绩优秀,还需经过面试。成功录取后,第一年上课,第二年在小学实习,理论与实践并重,考试科目包括华文、英文、数学、教育概论、心理学及统计学。 第一届高师毕业教师在1950年开始投入华小服务,在教学之余协助行政工作。由于高师的培训乃适应当年环境需要,故在华校中最受欢迎,甚至有些尚未毕业就接到聘书。教育部亦认为高师班是当时最完整和正统的华文师资训练班。 毕业后,这批充满理想和使命感的青年教师,分布西马大城小镇、穷乡僻壤,负起传道解惑的神圣工作。不论是在紧急法令或建国时期,他们都毫不畏惧站稳岗位,任劳任怨,工作认真,关心华文教育课题,贡献大半生精力,为国树人育才。 1957年独立后,教育部停办高师班,由日间师训华文组取代。高师班一连开办八届,培训2500多位华校教师,相当程度解决教师短缺问题,也奠定华校日后发展的基础,才有后来华文教育的蓬勃发展。 1967年,教育部宣布须有剑桥文凭或大马教育文凭才能出国深造的新措施,促使华社欲创办华文大学。12月7日,马来亚华文高师毕业教师职工会主席陆庭谕在马六甲召开的中央执委会议上,通过函请董教总创办华文大学,全马华社因而掀起创办独大浪潮。 此外,高师教师作为各地华校教师公会班底,成为华校教总骨干,为华教事业作出不朽的贡献。 高师原是教育部认为最具资格的教师,后来却被贬为不符资格,待遇比其他教师低。即使如此,他们对教育工作仍然不弃不离、敬业乐业,他们积极乐观、不亢不卑,为华教鞠躬尽瘁,奉献一生,直至光荣退休。 1994年,高师最后一批教师退休后,其时代使命也到了终点,但他们并不就此停下,而延续高师精神,关心教育,热爱生命,积极面对人生,不让生命留白。高师的贡献,在华教史上占有一席不可磨灭的重要地位。 高师班当年讲师名流云集,目前健在的有邢广生、张竹友、翟兆巽、叶维松等诸位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