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穎喬:母親生前低調
推展華教一生目標
已故鄭瑞玉校長次女馬穎喬指出,推展華教教育是母親一生的目標,依據母親生前低調的作風,相信如果母親如果還在世,一定會婉拒獎項。
“獻身于華教是媽媽的使命感,是她的責任,雖然可以獲得獎項是一種肯定,但是我相信如果母親還在世,會婉拒獎項。”
她也說,當初知道學校校友會推薦提名其母親參加“林連玉精神獎”時,家人都是抱著平常心對待,獲知得獎后,心里也沒多大的波動。
“媽媽一向思想開明,在教育子女方面,她也保持開明的教育模式,讓我們自己選擇未來的出路;儘管她因為校務繁忙,但是都會把時間保留給家人,不讓事業干擾家庭。”
她又說,在母親及父親教育下,其兄弟姐妹在各個領域有不錯發展。
據瞭解,鄭瑞玉共育有3名子女(2女1男),長女馬巽嘉(37歲)為商人、次女馬穎喬(34歲)為音樂教育工作者及么子馬逾豪(30歲)為醫生。
顏建義:獲獎實至名歸
興華獨中校友會主席顏建義指出,已故鄭瑞玉校長獲得“林連玉精神獎”實至名歸!
“本校友會其實在今年7月至8月間才開始提名該獎項,據瞭解,全國共計有17個提名該獎項,其中有3個提名由本校友會提出,包括已故的興華學校前任董事長丹斯里林玉靜及已故的前任署理董事長顏振聰。”
他又說,逾在2周前就已經知道鄭瑞玉校長榮獲該獎項。
“就我個人看法,3名提名人士都是華教鬥士,都有可能獲得該獎項,但其中又以鄭瑞玉校長獲獎的幾率最高。”
他也說,校友會會陪同鄭瑞玉校長家人在頒獎當天出席領獎。
“鄭校長獲得如此崇高的獎項,也為華教未來的出路打下一劑強心針,鼓勵更多熱愛華教人士為維護我國的華教而做出努力。”
肩負復興學校責任
「瑞玉一生獻興華」
馬季勛指出,瑞玉擔任校長時僅29歲,也是興華最低潮時期,當時學生人數最低逾30多名,學校猶如補習班,甚至連巴生人都不知道興華的校址。
“在如此環境下,她肩負起復興興華的責任,凝聚學校三機構的力量,積極的招生,塑造興華品牌。
他也說,瑞玉把寶貴一生獻給華教,光輝的一生獻給興華,為華教留下以人為本,扎根傳統和懷抱多元的辦學理念,為興華創下日新又新的教育倫理及全新的教育平台。
“天文台、英語中心和科技大樓的宏觀發展計劃,皆是瑞玉為興華奠定今后寬廣的發展道路;直至去年其罹病,她還心系華教,興華行政管理獲得國際ISO品質管理體系準證,讓她深感欣慰。”
他是今早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這么指出;他也希望學校三機構代表在“林連玉精神獎”頒獎當天隨同出席,一起分享得獎的喜悅。
人物背景
執教興華逾40年樹立風範
鄭瑞玉于2012年2月10日病逝,享年67歲。
她畢業于南洋大學歷史系,于1969年任教于興華中學,之后留學紐西蘭奧克蘭大學,回國后于1973年再度受聘任教興華中學,1974年正式出任校長至病逝世為止。
即今年10月初獲得“沈慕羽教師獎”后,“林連玉精神獎”為鄭瑞玉校長逝世后所獲得第二個獎項。
推薦鄭瑞玉的單位是巴生興華中小學校友會,遴選委員會給予的評價是獻身民族教育,為獨中發展和學校行政管理樹立豐碑,為華文教育工作者建立風範。
新闻来源:中国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