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文化主义——华教运动与公民权益的第三条道路? / 李健聪

马来亚独立初期,林连玉为《马来前锋报》撰写开斋节献词,提出各族权利平等,多彩多姿,共存共荣的理念,同时也提醒华裔要培养马来亚的祖国观,摆脱侨民意识。林连玉的演讲,以及他奉献母语教育的斗爭精神,固然有国族主义(State Nationalism)成分,唯仔细审视之,却也不乏多元文化主义色彩。 二战之后,在第二波民主化浪潮之下,许多区域摆脱殖民地的控制而纷纷独立建国。马来亚也不例外。在这些新兴民主国家里,处理境內多元民族与原住民的地位,成为这些国家无可逃避的课题。巫统/联盟/国阵政府打造並延续至今的,是个透过学校课程、传播媒体、官方语言、歷史观等来动员公民,以形成民族缔造的单元主义国家。然而,在多民族的社会,有自己语言、制度、传统文化与思想的其他民族,则会在新国家的体系內抗衡国家同化的压力,华教运动便为其一。 建构「自由的少数权利理论」的加拿大政治哲学家金里卡(Will Kymlicka)便认为,在多民族国家里,主政的优势民族(Dominant Group)以「公民」此种普遍资格,以及自由主义秉持的中立原则来整合所有民族,导致少数民族文化沦为劣势文化,是对他们的不正义对待。金里卡在《少数群体的权利:民族主义、多元文化主义与公民权》著作中表示,这些不正义不但无法由个人人权加以克服或缓和,反而因为有个人人权的推波助澜使它所產生的不正义更为严重(金里卡,2001:80页)。 金里卡举出优势民族选定的官方语言作为例子,论证当优势民族的语言作为官方语言之时,势必导致少数民族语言面临同化压力,同时一个语言若无法在公共生活运用,也势必难以发展或延续。然而,人权文件的確禁止国家压制少数语言在私领域的运用,但却没有確保少数语言在政府部门、公共领域的使用权利。因此,自由主义在抗衡单元主义霸权之时,往往显得左支右拙。 于是,金里卡认为,自由並非目的,相反的只是个人获得有价值与美好的生活的工具。金里卡肯定文化是提供个人行使自由所不可或缺的背景条件,並认为必须匡正自由民主政体,允许少数民族建构「使用方言的政治」。其目的在于促使少数和多数一样,有相同的机会使用他们的母语来工作、生活、建立某种程度的自治(金里卡,2001:79-81页)。 母语討论公事更自信 在审议式民主方面,由于使用母语来討论公共事务会更为自信,而且对于培养公民的审慎思辨很有帮助。金里卡甚至建议,少数民族语言势必要成为少数民族地区的唯一官方语言,以確保政治辩论不再由擅长多语的政治精英掌控,进而刺激更多的政治参与。因此,「民主政治就是一种使用方言的政治」。(金里卡,2001:213-214页) 回到我国,支撑华教运动的两个意识形態,向来是少数的民族主义(minority nationalism)的「华人教育」与自由主义的「母语教育」两支掛帅。我们应倡议有心人士亦汲取多元文化主义的思想资源,建构更多前瞻、进步与开放的理论,为华教与民权运动走出第三条道路。林连玉所言的「多彩多姿」,正是多元文化主义的精髓。 刊载于《东方日报》(09/12/2016),作者:李健聪,彭亨士满慕州议员。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