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教节特辑
华教运动与当代士人 / 庄华兴
华教运动领导者都不免受时代氛围的制约,而面对不同的遭遇。英殖民政府于1920年推行学校注册法令时,庄希泉、余佩皋、锺乐臣等人因直接冲撞殖民主义者在马来亚的利益扩张,最终被驱逐出境。
战后,林连玉(和沈慕羽联手)反对一系列欲消灭华文教育的法令,于1961年先后被继承殖民者利益的右翼政治阵线联盟褫夺公民权和吊销教师注册证。
林晃昇领导董总凡十七年,经历过华校复兴运动、创办独立大学运动,推动政治三结合和两线政治争斗,1987年与其他多名华教友人在茅草行动中被捕入狱。
华教运动领导者从被驱逐、被剥夺公民身分,到被逮捕拘禁,这个过程说明马来(西)亚华文教育的生存,从来都与权力者的利益产生冲突。
背后条件更为关键
站在学术立场来看,这些领导者除了一般人表面上看到的勇气外,背后的其他条件其实更为关键。
一名勇者须具备人格、思想、智慧和视野。道德系于人格,思想决定智慧和视野,但思想亦必须出于纯正的动机,近于宗教所谓的正见。人格和思想最终成就一个人的道德勇气。林连玉和林晃昇两人都具备这些素质,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他们的思想和视野。
从思想让我们想起华人社会中士的阶层。颜清湟在《新马华人社会史(1800-1911)》提出新马华人社会由商、士、工三个阶级构成,特别是士阶层一说更引人质疑。
士阶层需重新定义
无论士的阶级在新马于何时形成,但在华文教育领导者当中,士阶层的定义在战后新马华人社会已发生延异,并有必要再思考与重新定义。
在新马历史脉络中,近代(特别是战前)华裔知识分子虽被认为“很少接近于对商或对殖民当局有用的高级技术人员,他们的地位很低,只希望通过贸易赚钱或者在近代职业中,沿着西方的路子教育子女”(王赓武语),然而,在马来亚取得自治与独立后,因政治认同和文化形态的转变,马来(西)亚华社的士阶层逐渐在形成之中,华文教育肯定是其中一个场域。
当今权力核心虽继承战前殖民地主义者对技术士阶层的倚重,但是,今日的士阶层对权力者的批判与挑战,已不能单从经济或技术层面去理解。
士职能扮演制衡角色
换句话说,在面对一个全新的政治制度(如宪政民主)和建国体制(如民族-国家),士的职能不仅是对执政者,也扮演制衡者的角色。华文教育的两位领导人——林连玉和林晃昇恰恰是这样的人物。
林连玉的知识背景颇契合传统士阶层的要求,但是,他在华教运动所扮演的角色,可以说颠覆了只依附于权力的传统士阶层的行为模式。他敢于行动,以无权者身铒冲撞倾斜的体制;林晃昇则结合其人格、思想、智慧和视野,进一步把行动发挥至极致,这些在他领导董总期间,争取知识分子的合作、争取创办独立大学,以及后来扩大战场,为了彻底解决华教问题而寻求突围。
林晃昇的大思想、大智慧与大视野,说是当代士人又有何不可?
刊载于《南洋商报·言论》(12/12/2016),作者:庄华兴,高级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