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教节特辑
老舍的寓言故事 / 安焕然
十年前,应环宇电视台之邀,为马来西亚建国50周年庆在《风云人物》讲谈式历史记录片中主讲一个单元〈1930—1945年,觉醒与抗争年代〉。
主讲的单元之其中一段,我是这样说的,1930—1945年是觉醒与抗争的年代。在那知识开始有所深化,有所普及的年代,我们的马来社会也开始觉醒。其中的一位知识精英就是马来学者Za’ba。他原名Zainal Abidin bin Ahmad,1895年出生于森美兰。曾接受英文教育,是森美兰第一位考获高级剑桥文凭的马来子弟。他这个教育的因缘,进而构搭了一条马来文和英文的桥梁。他一方面翻译了大量的英文作品,介绍给马来社会,使到马来子弟可以了解西方国家的思想;另一方面,他又翻译了很多马来文的文章,让当时的英殖民地政府知道更多来自平民的声音。
透过文字关心社会
从1920年代开始,Za’ba就是备受尊敬的马来知识分子。他是多产的文学家,其在推广马来文学上的贡献,使他获得了Pendita(伟大学者)的美誉。
他不仅透过文字关心社会,也积极参与社会改造或政治活动。Za’ba曾是丹绒马林苏丹依德利斯师范学院里的教师。而当时的霹雳江沙马来学院和丹绒马林苏丹依德利斯师范学院,其实是马来民族主义萌发的摇篮。
1930年代后期,来自受英文教育的王室成员和受马来教育者纷纷创立“马来人协会”,彼此提出各自的主张和要求,以唤起马来人在政治和经济上的醒觉。在丹绒马林苏丹依德利斯师范学院,Za’ba的学生伊布拉欣·耶谷(Ibrahim Yaacob) 更是一位激进的马来青年会领导人,主张维护马来人权益,摆脱殖民统治,争取独立。
那个时候,已经有争取独立的诉求了。当然,这一批马来民族主义的浪潮里面,我们要注意到的就是,他们纵然有崇高的理想,可是在面对当时外来移民(华人、印度人)越来越多的趋势,多多少少是有所警惕。而华人跟马来人、印度人之间的关系,又会是一个怎样的情况呢?也是要我们去关注的一个课题。
这样的一些问题,这样的一些关心,从马来文学,我们不妨跳过来,看一看我们那个时候的马华文学。马华文学在1920年代其实已经有“南洋色彩”的提出,在1930年代更是有了“马来亚文学”的倡议。而就在这个时候,有一位中国南来的作家,他就是老舍,于1929年年底来到了新加坡。
弱小民族应齐奋斗
老舍在南洋,他看到什么了呢?他看到了我们华人社会内部分裂的问题,同时也看到了印度人、马来人在这块土地上“存在”的格局。于是,他就突发奇想,尝试用一个童话的寓言故事,写了一部小说,叫作《小坡的生日》。
在这部《小坡的生日》里,老舍写主人翁小坡跟印度人、马来人一起玩耍。这里面揭示了一个意涵,那就是老舍在小说里写的:“所以我愿把东方小孩全拉到一处去玩,将来也许立在同一战线上去争战!”
这样的一个诉求,这样的一个童话寓言,说的是什么呢?那是一个“联合世界上弱小民族共同奋斗”的童话寓言。说的是当时在英殖民统治之下的弱小民族应该共同奋斗,而不是彼此的隔阂、冲突矛盾。弱小民族应该联合起来争取他们应有的权利。
回到今天来看,很快的,转眼建国六十周年庆。像老舍当年那样的一个童话寓言的理想,我们又实现了多少呢?
刊载于《南洋商报·言论》(11/12/2016),作者:安焕然,南方大学学院中文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