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教节特辑
宗教是自己跟自己的对话 / 杜忠全
宗教信仰是宪赋人权,眼下立国将届60周年了,在我们这一多元民族与宗教文化共存的一方水土(tanah air),民族之间的宗教文化差异,似乎日益成了争执点,甚至衍生为社会与政治课题,占据了报端版面,也引来各方无谓的口水之战,能不教人抚今追昔?
多元共存,你有你的,我有我的信仰生活,但大家都在同一片土地同一座城里,甚至在同一条不算挺长的拥挤街道活动,生活起居既鸡犬相闻又声息相通,运水贩浆与柴米盐油之间,都免不了互相接触。不过,这应该都不妨碍人们奉行各自的信仰与生活方式,也不妨碍人们在生活接触中对异文化予以包容与同情。
过去的老城如马六甲和乔治市的城区,如今都还存在着这么一条被推许为所谓“和谐街”的街道。半岛的两座世遗老城——以及其他大小城镇,都铺就了这么一条“和谐街”,不能说无独有偶,而只是过去原有之城市生活的传承。只是,过去人们不曾也不需要标签而出的“和谐”,到如今却需要被突出与强调,就不能不引人深思了。
作为多元社会所推崇与实践之价值观的“和谐”,过去就像空气与水那样,你无须去感受它,却无所不在,那是基于人与人之间自然不过的一份尊重与包容,何劳旁人来提醒?反之,当它被标签化,并且需要蓄意来提倡与引导之时,显见它已离开我们的生活,只能成为一种追求的目标了。
很多年前,雅斯敏的电影Sepat(单眼皮),就借由角色的喟叹提出眼下人们的困惑:过去不同的民族与宗教乃至语言上的差异,都不妨碍人们和睦共荣,甚至同在一个屋檐下生活,没有谁要迁就谁,而是各行其是,甚且连我们过去所强调之“不能触及种族与宗教等敏感课题”的符咒式叮咛,他们都无不触及,和谐却无处不在。可是,如此相濡以沫的生活情景,如今似成了遥远的梦,以致百年老街的“和谐”被标签化。
“和谐”越离越远
那么,百年前甚至数十年前,这土地上的人们尚做得到的,到我们这一代却成了遥不可及的梦,何以如此?答案其实很明显,雅斯敏问的不是答案难寻,而是何以我们的社会能容许经久实践与存在的“和谐”越离越远?
宗教应当是一个人借之来与自己的内在更切近,是与自己生命对话的方式,而不是在人与人之间画下人我异同的鸿沟。社交媒体上,更常见闻的一种编派是,某人(尤其某个政治领袖)是某个宗教徒,因此他应当如何又如何,或不应当如何又如何。这样的言论其实很惹人反感:宗教是自己或与信仰对象之间协约,选择某个宗教,也是个人的生命选择,不劳旁人来置啄。不是?
如果一个人自己是某宗教徒,却在社会活动中对不同的宗教表现了包容与尊重,这尤其不应当成为被攻击与质疑的理由;标签他人的宗教来指摘他们应不应该这样那样的人,反倒显得对宗教本质的疏离与认知不清。
在这多元社会中,我们一直标榜和谐,却不能秉持前人对异文化的尊重与谅解,和谐何来?
刊载于《南洋商报·言论》(10/12/2016),作者:杜忠全,大学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