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文重温,共存共荣 ——读林连玉先生〈心理的建设〉有感 / 李树枝

60年前的一篇雄文,至今读来依然令人感奋。 1956年5月,教总主席林连玉先生为《马来前锋报》开斋节特刊撰写了〈心理的建设〉一文,堪称重要文献。在〈心理的建设〉中,林先生高瞻远瞩,认为独立后的马来亚公民务必要有三项之心理建设,兹概述如下:第一,各民族共存共荣的一家人之情愫,在权利与义务上一律平等;第二,提醒外来民族,要培养以马来亚为第一家乡的祖国观念;第三,只要政府公平施政,必能缩短各族的文化与经济差距。此番建言振聋发聩。 林先生提出的共存共荣理念是建国基石,在此基石上,多元民族多元文化理应获得平等尊重,并被视为建国发展的优势与资产;在共存共荣基石上,各族儿女理应不分彼此,均为马来亚国民,共同分担权利义务,建设一个美好国度;政府理应公平施政,执政为民,努力弥合各族群之间文化与经济差距。 时至今日,林先生言犹在耳。于笔者而言,对“族魂”林连玉先生的〈心理的建设〉的理念感同身受。从上世纪80年代的中学时代开始,乃至近年经常往返国内外会议所见所闻的时段里,林先生的思想不时令笔者反思。去年年尾,我在高雄研修两个月,经常搭乘捷运出外。捷运列车每每到站均以中文(国语)、英文、台语、客家语,甚至日文向乘客提醒到站的信息,坐在车厢里的我感慨万分。 尊重多元文化 笔者以为,该项安排除了贴心的服务外,它也可被视为尊重多元文化的具体措施。又,我留台毕业返马前,台北的捷运建设尚未完成,之后,台北捷运已成文明的景深,其到站播放语言依序为中文(国语)、英语、闽南语、客语,同样地令我感动欣喜。笔者近年常去国外开会调研,往返之间,反思马来西亚建国60周年的得失,心有戚戚。期待下一个一甲子,在各项行政措施促进之下,我国各个交通系统的枢纽,车辆到站时会以国内各民族的语言报告相关信息,扩大到其他政经文教等政策措施,也应有类似举措,体现全体国民休戚与共的基本国策。 明年2017年乃林先生〈心理的建设〉一文发表逾六十年,亦是大马建国60周年的大庆。经典重温,林先生〈心理的建设〉的理念有如黄钟大吕,国人断不可忘;若我们将之再结合其1980年〈林连玉先生八十大寿致词〉的愿望文句:“马来西亚是一个多元种族的国家。你要谈什么公平,谈什么团结,我们的信念是什么呢?多姿多彩,共存共荣!” 这两个锦绣文本,字字句句,心心念念,俱现了林先生爱国爱民精神,也与林先生为建国事业和宪制之斗争、为维护母语教育与华族文化民权之努力、为民族平等、文化多元以及语言人权之实践行动表里相应,相得益彰。 〈心理的建设〉之宏大叙事,在我们反思马来西亚建国60周年得失之际,依然铿锵有力,深具历久弥新的指导作用,其影响力正如王羲之《兰亭集序》所言:“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刊载于《南洋商报·言论》(08/12/2016),作者:李树枝,大学助理教授。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