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天命顺天命 / 吴翠美

2017年,泗里奎民立中学将庆祝建校50周年。半个世纪驻守在砂拉越泗里街,这所学校其实已经深深地嵌入到泗里街的血液脉络之中。它书写的过去也许不够光芒四射、波澜壮阔,有的也不是史诗般的壮怀激烈、豪情万千。50年的岁月犹如一条小溪,曾穿越过阳光灿烂的河畔,更曾多次流过深邃幽暗的山谷;半个世纪过去了,涓涓细流依然长流,一如既往地流向前汇集成江河成大海。 这条小溪恩泽着这片土地。这方土地上,受她浇灌过的、未受过她浇灌的,都无可避免的以各种各样的形式自然融合成了她的一部份。回首过去,每一个曾经与民立交集过的人,都是她50年过往的参与者、讲述者,大家的故事拼凑描绘了她也许是哀伤、激励、无奈、振奋、苦难、坚毅、幽暗、明朗的立体而真实的故事——一个教育的故事。展望未来,五十而应知天命,亘古以来,教育的天命从来一致:学校的使命就是要以为学子提供一适性的生活与学习的地方为己任。其形式可能随着时代而变迁,但价值、精神与原则不可动摇。 进入2017年,从马来亚独立到成立马来西亚,我们也来到了耳顺之年了,傅佩荣教授认为“耳顺”应作“而顺天命”之解。本应是到了不再迷惑,知道天命,理解天命,顺应天命,因着目标及意志坚定迈开脚步向前的我们,却是陷入了空前的迷惘与困顿之中。今日,出现的对“马来西亚”内涵的不同阐释及对国庆日、独立日、马来西亚日及砂拉越日种种的理解,其实是国民各自解读这块国土过去的60年后得出的不同的结论。 其实有分歧是可以理解的,分歧理应也是可以逐渐磨合的;坏就坏在,60年过去了,我们竟然看不到能为大家所共同服膺的,一个国家带领着各族人民继续往前走所应秉持的价值、精神与原则,没有了精神的呼唤与感召,大家汇合不到一块,分歧的下一步就是分裂。曾经有人引述我国著名音乐人及音乐史研究员Saidah Rostam的看法“我的国家不是一个由政治人物界定的地理疆界,我的国家是一股情怀”;要是情怀没有了,人民要用什么来聚首呢? 于是我们完全能理解,今年里约奥运期间所出现的举国上下团结在国家羽球队麾下短暂的全民大团结的现象;对羽球健儿的关注折射出的是大家对他们身上所展现出来的精神的推崇的心理。在价值看似混乱与匮乏的这个年代,人们最渴望的依旧还是价值及精神,是价值与精神给予了人们共同奋斗下去的信心与力量。 “悦立五十.知命乐立”是泗里奎民立中学明年校庆的主题。曾经的高低起伏,别人的评断认知都无法阻挡学校继续往前走的信念与决心——五十而知天命进而安身立命,是民立对自身的期许与坚持。一个学校尚且如此,更何况是一个国家呢?她的天命在哪里?不知天命,又何来谈“顺天命”呢? 刊载于《星洲日报·言路》(10/12/2016),作者:吴翠美,泗里奎民立中學校长。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