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佛州是华文教育的重要堡垒,在五、六十年代的华校改制浪潮中,柔佛州华文中学坚持民族教育的大方向,只有少数的华文中学改制,大部分坚持使用华文华语办学,政府考试和英文教学只属于辅助教育,这是正确且符合教育原理的办学方针。
若从这个历史背景来审视当前华社要求复办独中、申办新独中及申办独中分校的努力,我们对昔加末华社决定以华仁中学办学模式申办独中深感欣慰。林连玉基金也促请政府马上批准昔加末华中分校,毕竟昔加末华社等了26年,政府不能再推卸责任!
最近成为舆论焦点的关丹独中,我们认为,董事会主权固然是关键的大原则,但是董事会有必要遵循董教总在70年代制定的《华文独立中学建议书》作为主要办学路线。至于报读报考政府考试与否,必须根据学生的能力个案处理。简言之,独中统考为主,政府考试为辅,政府不能强制华文独中须报考何种考试。
学校的办学方针必须符合教育原理。教育的目的就是发展学生的心智,培养良善公民。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所有的新教育措施必须从实际出发,以学生利益作为最大的考量。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倡议的“多语言教育”(Multilingual Education)鼓励孩子应尽可能以母语学习,直至最高的教育阶段。因为大部分人只能掌握一种语言,能同时掌握两三种语言的属于少数的社会精英。
家长常常认为,报考政府考试可让孩子掌握多一种语文,拥有多一张文凭,我们认为这必须经过审慎的分析与评估,孩子是否能在孕育民族文化感情,以及发展母语思维能力时,同步学习马来文及以马来文汲取知识?对资质一般及学习弱势的学生,可能的结果就是他们三头不到岸,华文、马来文、课业内容都无法良好掌握。
林连玉基金强调,教育并非只为精英学生而设,我们应该更关心学习能力一般和学习能力弱势的学生,这就是孔老夫子“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华社必须改变只看到优秀生,忘却后进生的思维,我们应该选择站在最弱势者的一边,抱着“一个都不能少”的积极态度办学,言教身教全力以赴,这就是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仁义”在教育方面的具体体现。
当前全国正掀起一股送孩子入读华文独中的热潮,许多独中将面对学生人口爆满而走向精英化的诱惑和压力。我呼吁独中办学者坚守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人本教育立场,在招收资优学生时,不轻易抛弃乃至牺牲中下能力的孩子,而最终走向精英化、贵族化乃至商业化。
关丹独中的争议有两个面向,一是当政者强逼实行国中教育制度侵蚀了董事会的主权;二是因强制修读及报考两种考试忽视了学生资质的不同,采取一刀切的措施违反教育原理。无论如何,关丹独中问题不能在资讯不透明的情况下凭空臆想,复办关丹独中工委会应深入研究教育部批文中每个关键因素,并与董教总坐下来好好商议,以集体的智慧应对这场风波。
我们也全力支持董总要求教育部向人民公布有关批文,即便是有“最新版本”。我们认为,任何攸关广大人民利益的课题,都应该透明地处理,坚决反对黑箱作业。
在处理华文教育的课题上,大家必须认清,长期以来华教的困境的根源,乃是国阵里头以巫统为首的种族主义分子制定的单元语文教育政策,因此华教斗争的矛头应该指向在国阵内一党独大的巫统。搞清楚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后,华教运动才能拟订有效的策略,在当前的两线制政治局面全力以赴,团结所有能够团结的力量,废除单元语文教育政策,落实教育平等法!
在第13届大选即将来临之际,董教总等7个华团宣布将向国阵政府提呈教育备忘录,林连玉基金全力支持该备忘录中要求母语教育地位平等的正大要求,因为这是所有公民的基本人权。但是,华教运动作为我国公民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具有更宽大的关怀,我们必须对国阵与民联提出国家改革与转型的全面性诉求。
目前政府推动的许多“政治改革”其实并没带来真正的改变,表面上恶法被废除了,但却又通过其他法律获得可滥用的巨大权力,因此引来许多公民组织的批评。
林连玉基金促请政府在第13届大选来临之前,根据公民社会的意见,根本地废除允许无审讯扣留、侵犯集会与新闻自由、压制大专生思想自由的恶法。唯有如此,朝野政党才能公平竞争,提出更多有利于人民的政治纲领,公民社会也将获得更大的民主空间去争取政经文教各个领域的权益。
我们认为,唯有实现民主转型及保障人权的社会,母语教育才能免于受单元语文教育政策的威胁,在自由民主、多元开放的新局面中争取到教育平等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