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大会
2016年常年会员大会主席吴建成致辞
尊敬的本会顾问刘锡通律师、各位董事、团体会员代表、个人会员,以及媒体记者们,大家早上好。感谢大家抽空出席2016年林连玉基金常年会员大会,履行会员基本义务,一同回顾与评估过去一年的会务表现,监督会务发展。
各位,今年是林连玉先生发表历史性文献–<心理的建设>的60周年。1956年,即国家独立前一年,林连玉应《马来前锋报》的邀约,给回教同胞写了题为<心理的建设>的开斋节献辞。在献辞中,林连玉先生谈及他对一个多元民族国家的族群要如何相处相待、如何协力建国的理念。
首先,林连玉先生提出“共存共荣”的观念。林先生认为,马来亚是一个多元民族的国家,各民族间可以共存而不相悖。他希望独立后的马来亚各民族同胞能在互相尊重、平等相待、共存共荣的原则下,将彼此间的关系建立在接受多元文化的基础上,最后逐渐融合成一家人。
国家独立前,英殖民政府推行英文至上的教育政策。它通过英文教育欲将殖民地人民教化为大英帝国的奴仆。这是一种民族不平等、一种民族压迫。然而,令人感到遗憾的是,独立后的马来亚并没有走上真正民族平等、共存共荣的正确道路。国家独立整60年来,巫统主导下的政府始终遵循唯我独尊的马来民族中心主义政策。例如,《2013年-2025年教育大蓝图》所展现的依旧充斥着单元主义而既得利益者仍然玩弄着种族政治。
眼前国内政治形势的确不利于两线制的发展与巩固。滥权、贪腐的执政当局依然貌似强大。它通过分化手段把各个反对党把弄于股掌中,反对阵线处于308与505政治海啸后的低潮期。值此反对党力量虚弱时期,作为非政府民间组织,我们决不能陷入悲观无助的情境。相反的我们应重新出发,寻思挽救文化教育的出路。如果说,政党政治已一未能提供社会改革的动力,那么我们必须重新寻找新的改革动力。而我们相信,改革的苗头乃潜藏于民间,因此必须回归民间,重新厘清各种语言、宗教乃至体制差异,在平等相待、互相尊重的基础上,重建改革共识,凝聚力量。唯有增进跨族群之间的互动与交流,乃至社会各阶层的谅解与互信,才能拟定扎实的改革议程,树立改革的公信力,抵御政治野心家的操弄。
近十年来国内外的多元开放形势,促使我国民主政治的迅速抬头,大大有利于跨族群交流的推动。我们应主动接触马来同胞,走入马来社会,让他们明了,华族爱护自己的文化和教育的情操,与马来族是完全一样的,是天经地义的;让他们明白,林连玉先生并不是种族主义者,而是一个爱国者,林连玉精神追求的是一个多彩多姿、共存共荣的大同世界。在新形势底下,华小乃至华文独中,不再是民族文化教育的“堡垒”,而是“基地”。堡垒是自我保护的防卫性概念,是指别人要来攻击、伤害、消灭我们,所以我们要防范、要抗争,要保护自己。这是旧形势下的思维。
当前是个日益开放的世界,国家正在民主化,我们必须摈弃“堡垒”的概念,不再死守阵地、设想对方对我们的各种不良动机。相反的,应该把堡垒转化为“基地”,主动向对方介绍自己,让对方明白我们没有敌意,以促进民族谅解,改善民族关系。透过互相介绍彼此的文化、教育体制,使两方从互不了解,甚至互相猜疑,走向互相了解、彼此接受及尊重,从而建立友好、和谐的关系。
最近好几所中学如双溪大年新民独中、笨珍培群独中、循人中学乃至关丹中华中学都开始主动与民办宗教学校接触、互访,乃至进行文化和教育交流。因此,我们希望有更多独中乃至华小也能够一同效仿推动这类跨族群交流活动,为各民族学校师生建立“文化多彩多姿、民族共存共荣”的理想而努力。
实际上,我们应该让孩子们从小就培养起“各民族之间需要共存共荣”的思想,让它深深扎根在孩子的心田里。根据《2013年-2025年教育发展蓝图》,目前华小学生的民族比例,约有14%至18%的学生为非华裔;而在偏远乡区的华小里,经已出现友族学生比华裔多的趋势。事实说明,华小是各源流小学之间,不同民族子弟就读比例最高的学校。各族群孩子都可以在华小愉快地一起学习,共同生活,从小就学会互相了解、尊重、包容及团结。我们要骄傲地告诉政府:华小更有条件发展成为你们所高谈阔论的“首选学校”。
我们渴望华教工作者应该紧抓住这个宝贵的历史机遇,走出以往的华裔社群框架,积极推动跨族群文教交流,带头促使国民教育体制从单元封闭走向多元开放,让各民族学校得以百花齐放、百鸟争鸣。纵观近年来华教队伍分崩离析悲凉处境,我们诚挚地呼吁华教工作者重新团结,重建一道坚不可摧的民族教长城,让民族文化教育深深扎根在华社基层,并在这个基础上加强跨族群联系,推动民族之间的文教交流,促进谅解、团结及和谐,为实现林连玉先生“多彩多姿、共存共荣”的愿景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