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讯:《历史慕羽——沈慕羽研究论文集》

shen muyu《历史慕羽——沈慕羽研究论文集》 编者:何启良 出版:林连玉基金 出版日期:2011年11月 国际书号:ISBN 978-983-41441-6-6 定价:RM 30.00 页数:290 简介 沈慕羽(1913–2009)是马来西亚的优秀子民, 华文教育奋斗者,文化推动者,持续的写作人,时代的大好人。他的一生跨越百年,也见证了马来西亚华人社会的发展,进步,挫折与动荡。 沈慕羽在马来西亚文化史,教育史,政治史上是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这本论文集十篇论文的重点不同,紧紧环绕着沈慕羽一生的不同阶段,他的政治意识和教育贡献,文化思想与社团活动等。作者进一步指出沈慕羽时代的大小局限,以及他身后的历史地位;论述里不缺批判与辨证。阅读这本论文集,读者可以对沈慕羽回肠荡气的一生得到全面的认识。 目录 序:沈慕羽研究的意义/何启良 第一部分  生前身后名:沈慕羽生平研究 沈慕羽的“壮游”:1957年稿本《沈慕羽日记》/何启良 沈慕羽最后的15年:活动、贡献与局限〔1994-2009〕/廖文辉 沈慕羽纪念馆的特质与功能研究/黄建淳 第二部分 大时优、大佣念:沈慕羽与华教、政治 不同面貌的华教斗士 :林连玉与沈慕羽/曹淑瑶 沈慕羽的领导风格及对华教运动的影响/张荣强 独立建国后的华教问题及其本质:沈慕羽与语文运动桉例/庄华兴 孤忠与反叛:政党政治中的沈慕羽/黄迸发 第三部分 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沈慕羽与文化 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有:中华文化视野中的沈慕羽/吴前进 寻找文化通人:沈慕羽与马华文化发展/叶汉伦 沈慕羽的楷书形体:正体规范与书艺别构的兼容/李乾耀 作者简介 主编筒介 序:沈慕羽研究的意义 /何启良 沈慕羽是马来西亚的优秀子民、华文教育奋斗者、文化推动者、持续的写作人、时代的大好人。他的一生跨越百年,也见证了马来西亚华人社会的发展、进步、挫折与动荡。 沈慕羽在马来西亚文化史、教育史、政治史上是一个重要的历 史人物。对他的研究在学术界、文化界已经开始受到重视,这几年来教总出版了许多有关他的书籍。这一本《历史慕羽:沈慕羽研究论文集》收集了2009年12月举办的《历史慕羽》国际学术研讨会的大部分论文。我希望它是研究沈慕羽另一个重要阶段的开始。 论文集十篇论文的重点不同,环绕着沈慕羽一生的不同阶段、他的政治和教育贡献、文化思想与活动等,论述里不缺批判意识,进一步指出沈慕羽在他的时代的大小局限。论文内容精彩,读者可 以研读,我不必多作注解。这里我只想谈谈有关马华历史与沈慕羽 研究的几点观察。 首先,是一个较大的议题,即马华历史研究人员的栽培。马华学术界历来甚少有深刻的历史人物研究,有几个原因。第一、学术群体意识薄弱,所谓“马华学术界”,虽然大学学府设有研究院数十年,在国外获取高等学位者亦不少,但是基本上仍然没有成型。第二、学术界对研究议题共识并不深,彼此的交流有限,集体的大型计划,尤其是编写人物方面,更是困难。几项的大型学术工程,如《马来西亚华人史新篇》和《马来西亚历史与人物》不过都是十年前的成绩。现在马华研究人员有增加的趋势,无论是数量或素质,现在已经有所改善,的确一批新起的人文与社会科学学术人员,在各领域都形成了一批生力军。这是一个可喜的现象。 马华百年,到了现阶段,应该是可以做一个阶段总结以及累计资料、整理资料的时候了。这就是我们这一代学术人员的时代任务。无论我们是从战后算起,还是独立1957年算起,马华历史面貌发生了诸多的变化,但是有许多的延续性。如今马华历史的广度、宽度和深度,都足以让我们做深刻的研究。也就是说,确立马华历史论述,这是时代要求。 其次是马华人物的研究必须继续进行和加强。历史是由人创造出来的,因此历史人物研究便自然成为历史研究的主题之一。在百年来的马华史研究成果中,最能够成为学术亮点和突破性的,当数历史人物研究。马华学术史、思想史、文化史、教育史、政治史、 文学史、艺术史、社团史,都有人在辛苦耕耘,都有点成绩。这些研究议题相当专门,也因此变得枏当冷门。历史人物研究可为的地方在于,它是多学科、跨学科的,因此可以凝聚个方面的学术人才,慎思撰写人物的各方面成就与局限。 撰写历史人物研究的困境有许多,其中一项是资料问题。马华 历史人物所遗留下来的文字不多,一位像林连玉先生那样健笔,所收集到的资料,也让研究者感到途穷的时候。李孝式先生的生平书 信和资料被后人捐送到新加坡珍藏,使本地同仁失之交臂。其他的政治人物或华团领袖的资料之少,就更不用说了。所幸沈慕羽所留下来的文字〔演讲、书法、书信、日记等〕,非常之多,廖文辉博士和李亚遨先生历年来整理了不少这方面的资料,但是还有让研究者继续发掘的余地。尚未刊印的《沈慕羽日记》,一千万字,就是一个研究者的宝藏。他所书写的领域也非常之广,包括家族事迹、人物评价、教育与政治风云等等,都有涉及。深入研究沈慕羽,我们现在是有基本条件的。 这里牵涉到一个“盖棺定论”的议题。“盖棺论定”常被时人挂在嘴边,但是这个思维基本上不利于人物研究的深化与发展。“是非功过,任由后人评说。”是一种较高明的态度。任何人的功和过,都不认“金口玉言”,都要接受后人的评头论足。而后人复后人,无穷尽也。任何一代人如果下了“定论”,就等于剥夺了更多后人评说的权利。实际上这也是做不到的。后人可以肯定,也可以颠覆。 人物研究的另一个困境,是社会上普遍还拥有一些禁区。有许多关于马华历史人物的研究,多年来都有一些顾忌,对于过去的人物,“为死者违”,对于在世人物,顾虑更深。但我们必须认识 到,独立精神与批评意识是必须提升的。学术界没有独立精神和批评意识,就沦为政治和附庸。实事求是,全面评价人物才对得起历史,才对得起后人。 第三是涉及沈慕羽研究的方向。这一本论文集的研究课题是多方面的,沈慕羽在教育、政治、文化方面的成就得到了较深入的探讨。有哪一方面可以继续和开发呢?《沈慕羽日记》、《沈慕羽书信集》的编辑和研究,以及《沈慕羽评传》的撰写,都是以后的学术工程。现阶段的沈慕羽研究目前还缺乏高水平的综合研究。所谓综合研究,是指沈慕羽多方面贡献的总评论,以及沈慕羽思想和活动与他处的时代紧密结合起来。换言之,我们可以用沈慕羽这个人物更深刻地说明那个时代;反过来,也可以用那个时代更深刻地说明沈慕羽这个人物。这显然是有待各方面研究的深入才可能做得更好。 第四是沈慕羽资料的保存和出版。董总、教总、林连玉基金等有资源的机构,以及民间设立的沈慕羽纪念馆,都做了大量的工作。我这里只提沈慕羽日记。沈慕羽从1957年〔45岁)开始写日记,直到2009年2月〔97岁)逝世为止,长达52年,约1000余万字,其年代时间跨度之大,内容涵盖面之广,堪称马来西亚华人文化一绝。他的日记不止亲笔记录了马来(西)亚政治、文化、教育的历史变迁,也记录了个人的真性情和内心独白,揭示了他真实思 想及其复杂性。如此大气磅礴之日记,大马华社罕有,中文世界罕见,世界亦罕有。《沈慕羽日记》折射出马华社会的命运历程,是教育学者、历史学家、社会学家、政治学家眼里不可多得的原生态 史料。因此无论是质或量,其价值并非一般人物日记可以比拟。 《沈慕羽日记》是各方评说其个人以及华文教育、社会和政治的最新依据。《沈慕羽日记》是一件丰富的文化遗产,具有填补——甚至足以改写——马来西亚华人史的价值。我由衷的希望林连玉基金、或教总、或其它有资源的文化机构,能够考虑到《沈慕羽日记》的重要性,全面出版。 最后,感谢主办研讨会当局林连玉基金,联办单位南洋商报、 孝恩文化基金会、施恩爱基金会,以及所有协助出版这一本论文集的工作人员。 2011年7月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