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23日
林连玉基金文告
林连玉基金对副教育部长魏家祥宣布的八项解决华小师资方案避谈不具华文资格的正副校与1988年内阁通过的四一方案深表不满。教育部回避这个严重问题,有“引清兵入关”,图使华小变质之嫌。
数十年来母语学校所面对的种种问题,归根结底就是民族地位不平等、民族教育不平等。多数族群不能打压少数族群的语言文化,每个族群不分大小,都应当享有平等的母语教育权利。因此唯有制订教育平等法,才能确保政府依法公平对待各民族母语教育。
25年前华社强烈反对教育部委派不谙华文师资担任华小高职,国阵政府采取镇压行动,启动茅草行动逮捕106名异议党团人士。事发后内阁通过四一方案,指示华小校长、两位副校长和下午班主任必须具备华文资格,课外活动主任虽不必具华文资格,但须谙华语。这个方案虽不令人满意,却是保持华小母语学校特质的底线。
砂拉越津贴华小董事联合会总会长刘天亮揭露砂州共有29名校长和39名副校长不具华文资格,令人深感震惊。副教育部长魏家祥避谈这个严重现象和四一方案,仿佛忘了1987年“华小高职与茅草行动”这出历史悲剧,难免叫人怀疑教育部是否另有腹稿。
我们认为八点方案只是短暂的止痛药,不是彻底的解决方案,目的只是为了化解华教团体的愤懑和压力,企图削弱325抗议大会的社会动员力。教育部宁可短期内聘请1482名临教填补空缺,却不为具备学术资格的临教提供特别培训,转换成合格师资,道理何在?
所谓“增加师训学院华文讲师的人数,以培训更多华文讲师和学员”,并没有清楚的数据和落实的时间表。教育部的解决方案必须科学化、数据化和具体化,我们要的不是“差不多先生”的模糊敷衍行政文化,我们要的是当今政府不断强调的关键绩效指标(KPI),比如说两年内须开办多少项特别培训课程、增聘多少位讲师、录取多少位学员、多少位教师肯定派往华小。
林连玉基金促请全国华团勿被教育部的八点方案混淆,问题还是问题,止痛药不是根治的配方,大家应该继续动员参与325抗议大会,以和平集会的方式向政府表达华社捍卫母语教育的决心。
林连玉基金主席
杜乾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