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目录
挑战与革新——2014年马来西亚华文教育研讨会论文集
《挑战与革新——2014年马来西亚华文教育研讨会论文集》
编辑/校对:吴诗兴
出版:林连玉基金
出版日期:2015年4月
国际书号:ISBN 978-967-11616-6-1
定价:RM 30.00
页数:385
简介:
本书是“2014年马来西亚华文教育研讨会”所发表的论文结集。研讨会主题为“华文教育的体系问题、面对的挑战与自我革新”,会议宗旨主要探讨马来西亚现有的华文教育体系,并为教育改革提出新的方向与建议。会议共设有两场主题演讲、五场论文发表及两场论坛。
主题演讲邀请到香港教育学院副校长郑燕祥教授及台湾新北市立永平高级中学李玲惠校长担任演讲嘉宾。两位演讲嘉宾分别以“全球化下教育改革及未来发展:国际趋势及启示”及“运用教师专业社群的力量革新学校教育——以台湾优质化高中为例”发表演说。
研讨会共提呈15篇论文,发表人分别来自马来西亚、新加坡、香港、台湾、瑞典及美国等学者。
目录
詹缘端 代序:华文教育的挑战与革新
李亚遨 前言
郑燕祥 全球化下教育改革及未来发展:国际趋势及启示
李玲惠 运用教师专业社群的力量革新学校教育——以台湾优质化高中为例
林毓聪 应试教育浪潮下的华文课程改革
郭荣锦 小学教育评价现状初探
黄稳全 KSSR课程改革对华小的影响
黄祯玉 独中教改中的教师主体性——从校本教师专业发展谈起
张喜崇 教师即研究者——独中教师专业成长的运行模式
李金桦 华小师资培训的现况与改革
刘敬文 2014年国中华文师资调派风波及其启示
王国璋 反思独中的教学语政策:本土模式、新加坡模式与香港模式的比较
谢映红 马来西亚华文独中推动弱势教育的探讨与展望
林美燕 独中技职教育现况与官方现行技职教育体系剖析
陈耀泉 Globalisation,Educational Language Polic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Schools in Malaysia
苏源恭 马来西亚中学生之学习成就落差:家庭与学校因素
陈友信 新世纪华校教育文化变革
张永庆 探讨独中校长领导学校改革的七维度模式
洪敏芝 Chinese Education for Malaysians
论坛(一) 独中教育的发展与挑战
论坛(二) 社会转型中的独中生存与发展
潘永强 总结
独立大学有限公司、林连玉基金、华社研究中心简介
作者简介
代序: 华文教育的挑战与革新
詹缘端
引言
在中文和英文里,教育一词都有成长的意思,一部分是指教育主体的自我成长,一部分则是指外在提供的养份,包括环境及培养的方式和过程。所以,教育是一种结合主客观因素或条件的成长过程。
或许可以这么说,教育是以受教育者作为学习成长的主体,在一定条件或环境下,追求学习与自我发展的过程。
大学之道的苟日新而日日新,或《易经》以天或自然的运行,比喻人应该要自强不息的意思,大概就是中华文化留下的教育的基本原理。
西方文艺复兴时代的人都向往追求普世的人性,即是英文中的Universal Man,大体也带有追求象征宇宙不断运转的精神意义。
教育的意思,应该是以有如大自然那种生生不息的精神,永远处于一种学习的进行式或状态。因此,教育是一种永无止息的学习过程。
强调教育生生不息的理念,说易行难。
教育之所以困难,难在学习如何学习的主体者的主观能动性,即学习者的学习动力如何建立的问题。其次,则是教育的外部机制如何有效帮助或提供学习者有利的学习环境。这个学习环境当然离不开家庭、学校、社会,乃至于国家提供什么素质的教育环境。
我认为,教育的工作不能单方面注重学习者的能力培养;教育工作的困难,也不应该归咎任何不利的环境或教育政策以为卸责。反之,学习者的主观动力与外在环境的挑战和刺激,都可以是创造良好的教育机制与培育人才的关键。
华文教育在我国的发展历程,大概不外是在不利的国家教育法令与政策下,长期坚持多元文化与多元教育的理念,与追求高素质教育的自我突破的奋斗过程。
在我看来,华文教育在面对21世纪的国内外局势的新挑战,过去回应挑战的模式与方法,仍然有其效力,还是可以借为探讨问题的思考工具。
挑战: 关系国家教育的几项议题
就官方的国家教育制度而言,其首要的任务是提升国民教育的素质与国际水平,这几乎是从1990年代中期以来,官方开放私人教育领域最主要的理由。那时,首相马哈迪以2020宏愿为口号,在政治小开放与全球知识经济的刺激潮流下,开始松绑高等大专教育的束缚,让国内外私人界开办异于国家国语政策的私立高等教育(IPTS)。
然而,《1996年教育法令》在1998年正式实行时,并没有将国际上许多重要的教育变革考虑在内,依然强调单元化的国语至上政策。
到了2000年左右,鉴于国民中小学的发展瓶颈,国阵政府进一步开放私人界开办私立中小学及国际学校,然后马哈迪在任内的晚期,在国民中小学强制推行数理英化教学的政策,但却功败垂成,还留下不少后遗症。
这二十多年的国民基础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国阵政府并没有放弃以国语至上的单元化教育政策。配合国家宏愿而提出的宏愿学校(Vision School),就是要统一三种不同源流的学校在同一个校园,共用一个行政系统和设施。然后,配合电脑科技与知识经济发展,国阵政府再提出精明学校(Smart School)计划,但华小及私立学校都不是政府教育政策照顾的对象,所以华小在马华公会的主催下,推出了精明化华小计划。
在课程方面,国民教育从大而化之的三M政策,到推行KBSR和KBSM,然后近年刚刚又改弦更张,推出强调分析与创意的KSSR 和KSSM课程。
在我看来,这两阶段的课程改革仍然离不开统一课程标准(Standard Curriculum)的旧思维。同时,配合课程的发展,再宣布要调整小学统一考试评估比例和废弃初中统一评估考试制度(PMR),强硬推行校内评估考试制度(PBS),使学校一时难以适从,造成课程与考试难以协调的办学困难。
近年来,鉴于国民基础教育在国际重要的学科竞比项目(PISA 和TIMSS)中严重滞后的现实,教育部在2012年推出国民教育发展蓝图之际,仍然强调维护国语的地位,主张加强英文水平,同时也将国家政治的意识形态纳入国民基础教育的课程和考试目标,即2014-2016年,国民小学将以国家意识与认同为教学目标,全面落实小学历史课程;从2017年开始,国民中学将历史科纳入会考的必修和考试及格科目(Compulsory Subject)。
上述许多激进的国家教育政策的推行,其实并没有深入的研讨与经过实验教学的过程。许多政策随着教育部长的更替而废置不论,也几乎未见有严格的政策成果分析报告。我们从来没有听过国民教育政策的改变是经过从点到面的实验推广的过程,或以实验学校作为政策推广的试点学校(Pioneer School)。
就非官方的私人教育领域,特别是独立以前就自主形成的华文教育,以及近二十年形成的私立学校教育,多年来都在同一个教育法令下求存,在种种不利的政策条文下发展出各自的特色。
在官方私人教育定义下的各种民办教育,主张多元教育,对推行教育民主化与教育平等或公平性的原则做出较大的贡献,同时因为挣扎求存的客观环境,使他们的教育竞争力与国际化的程度要比国民学校更具优势。
然而,除了近两年纳入信托学校(Trust School)的极少数例外,在体制内的国民型学校仍然受限于国家教育政策的约束与不公平资源分配的现实,真正的教育自主或教育革新与改革,都很难在官方的教育体制内发展起来。
虽然如此,本次研讨会的几篇论文已经指出,国民型华文小学已有多达百分之十二的非华裔子弟就读,改制的国民型中学也有接近百分之十的非华裔学生,并且深受许多非华裔家长的支持。从某个角度看来,国民型学校更能反映国家多元民族的社会结构,更像是典型的国民教育机构。在国民教育体系下,国民型学校的办学特色是否有足够的条件争取多元文化认同,以及争取教育平等的利基,还需要更多的深入研讨。
自主与革新: 独中的教育优势、问题与教改的前景
华文独立中学自主办学的历史已经超过五十年,其办学成绩有目共睹,不再细表。我想谈的是,在国家教育的意识形态下求存与发展数十年的独中具有什么优势,如何发挥独中的优势,以及独中的问题和教改的前景。
我认为,独中的办学从来都是华社集体力量的凝聚,独中可以有效的回应华社的需求,但是也要坚持有效和正确的教育革新方向。
从1996年开始,独中工委会提出迈向高素质教育的口号,随后几年内携同全国独中董事及校长、教师远赴湖南汩罗和台湾,参观学习了两岸的教育改革计划和实验学校。同时,改组行政结构,设立规划与发展部和行政部,计划撰研独中教育改革的工作纲领,这是独中教育改革的起步工作。在紧接着的几年内,又先后数次组织了庞大的教育观摩团远赴中国辽宁盘锦实验中学,学习魏书生教育改革的成功案例。
1998年,独中工委会在砂拉越第一次举办全国华文独中教育改革交流会,大会议决将教育改革列为独中最重要的教育工作议题。2000年左右,独中工委会内部则再进行组织改组,除主席等中央职务外,第一次设立了教育主任的专业领导职务,以及由教育主任领导的学务委员会和属下各学科委员会,以便统筹规划独中教育改革与政策。行政部下则分设学校事务处(学务处)及总务处,学务处即统筹独中工委会下各教育工作单位的工作定位成朝向教育专业的目标;将原学科编辑定位为学科秘书,重点除了课程编辑外,学科秘书须统筹统办与课程考试和师资教育相结合的科研工作。另外加设了教育研究局,针对独中教改进行思考与草拟工作文件。
考试方面,考试局下成立各学科试题审核小组,并拟计划建立考试难易度研究分析和各科的试题库。在技职教育方面,也做了较大的改革,规划了几个分科的课程内容,完成了第一阶段的电子电工科试题库。
到了2003年7月,第四届独中行政人员研讨会,正式推出独中教育改革纲领草案,与会者对独中教改工作提出了具体的意见与建议,第一阶段独中教改的试验性工作算是初步达成了。可惜,2005年教改纲领正式修订完成以后,因一系列领导更替与人事流动问题,独中教改工作近十年来处于停摆的状态!
但是,这十余年之间,教育改革的观念种子与好些具体的措施在一些中大型独中已经成功落实。独中之间成立跨域的师资培训计划、校内教案与教研实验合作以及跨校的教育研究分享会等等,在不少学校各别落实,似乎已有李玲惠校长提到的教师专业社群的萌芽阶段。
时至今日,独中固然受限于某些教育法令,但相对于一般国民学校,独中的办学理念与师资之选择,完全是独立自主的,几乎早已拥有官方信托学校的办学优势了。并且,独中毕业生基本上完全可以被国内外高等教育机构吸纳升学。因此,独中或中等教育的办学不应该再为考试升学服务,功利导向的应试教育的办学模式早应成为明日黄花。
本次研讨会提出的师资培养的模式、教研能力与师资专业社群的力量之养成、学校教学之语言政策,乃至于学校领导,特别是校长领导革新的能力,都是独中急迫的教育革新方向。
诚如潘永强校长在结论中所指出的,独中双轨制的考试模式不符合教育原理,对独中的课程和考试方面的改革欠缺讨论,主要的原因还是近七八年来董教总独中工委会缺乏明确的教育思考与工作方向的缘故。不仅如此,近年来,连最重要的华文科与历史科的新编课程竟委托中国专家承包编辑,无疑自我放弃独中教育的专业性与最自豪的教育自主权。
就独中现有课程看来,除了传统的文商与理科分科还是固本因循外,多种技职课程都已到了发展的瓶颈阶段,开拓应对产业需求与工业技能指标的专业认证课程(如City & Guild)是相当急迫的。独中最具特色之一的联课活动与各种常年竞技项目是独中教育的卖点之一,提升课程素质与朝向跨族群乃至于国际交流,是未来的更大挑战。
有关独中教育的校园文化变革问题,主题演讲学者郑燕祥教授提出第三浪潮的全球化教育改革的关键,是如何培育出他名之为「情境多元智能」(Contextualized Multiple Intelligence,CMI)的学习能力,并拥有跨文化能力的学生。陈友信先生则提出需要符合多元文化国情的校园学习与文化融合,倡议校园文化创新与反映多元社会的特色办学,都是值得各独中董事会和校长深入思考的议题。总体而言,独中如何创造三语教学和落实我国多元文化和民族的特色国情,独中生如何真正能够掌握双语或三语能力,乃至于对跨文化的理解与学习达到多元智能的国际水平,应是当前与未来独中教育的重要挑战之一。
统考文凭的官方承认问题争议有年,但并不会影响统考文凭在国际间的地位。统考文凭的国际化方面,陈友信先生提出开放统考,让国际中学生可以自由报考,类似公开的能力考试模式,固然是不错的思考和提议,但是还需要具有许多不同的条件才有可能落实。统一考试必须对试卷试题的水平进行评鉴专业的信度和效度研究分析,同时试题库与专业审定须能制度化落实,更亟需国际上具有公信力的考试认证机构的学术认证(Accreditation)!
结语
我国华文教育长期处于外在法令的约束与挑战之中,并以追寻教育突破和教育专业的精神而取得一定的成绩,更竖立不少成功的案例。然而,过去的成绩并不是未来的成功保障。
从教育的观点而言,教育既是永无休止的学习过程,就必须无时无刻不对学习者自身的能动性,和外在环境的变化进行适当的调整与磨合,否则教育的过程就会变得封闭而盲目,教育者与受教者最终难免在优胜劣败下被淘汰出局。
本书探讨的华文教育的种种挑战与革新努力,固然不能反映当前华教问题与存在状态的各方面,但也足以说明华文教育在过去的六十年间,都是以一种自主自立的精神来推动和发展教育工作。这种自主与自立精神,我认为,正是教育观念中最核心的主体价值,也是推动教育改革与革新的最大动力。
以此与华文教育工作者共勉之!
华社研究中心主任 詹缘端谨识
2015年3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