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马来西亚华文教育研讨会”总结-潘永强

(一)

由林连玉基金、独立大学有限公司和华社研究中心在怡保举办的2014年马来西亚华文教育研讨会,是近年来国内筹办最认真、议题最广泛的华文教育学术研讨活动。华文独中自1973年在霹雳州发起复兴运动以来,从艰苦求存到今日的蓬勃生机,如今以一场规模盛大的学术研讨会来纪念复兴运动的四十周年,不只意义非凡,也足以见证和检视独中发展的阶段性成果。

本次研讨会由香港教育学院郑燕祥教授的主题演讲掀起序幕,郑教授从全球化下的教育改革,指出未来社会所要培养的人才,应该能适应各种外在变化,而这种能力是不能通过考试培养出来的,因此强调通识教育对培养独立思考的重要性。来自台湾的李玲惠校长,则以本身在中学掌校的经验,提出经营一所优质学校,需要建立学校的专业学习社群。两场主题演讲,通过国际经验的比较,提供马来西亚华校工作者更广大的视野。

综合在研讨会中提呈的报告,有一部份是研究论文,另一部份则是实务汇报。其中,与会的中学和小学主管,都非常重视师资的培训和教师专业发展,但两者颇有区别。独中缺乏正规体制培育师资,只能运用本身的资源推展培训工作,着重于提升教师专业,推动教师从事教学研究。而政府学校在师资培训上基本由政府主导,可是因体制上带来的阻力,反而经常要与行政官僚角力,公私立学校在师资培训上面对的问题显然并不一致。

研讨会的论文,也关注到教育平等与语言政策的议题,这方面直接关系到独中办学所肩负的社会责任和社会正义的问题。会议也重视当前独中的弱势教育发展,目前全国有十余间独中从事弱势教育(或称特辅教育),但也有部份独中因生源改善之后竟而选择停办。弱势教育其实就是补救教育,是任何一个教育体系都不可或缺的部份,以协助学习困难者改善和补强。在华社未来有可能出现少子化现象之际,更应该重视补救教育,不能放弃任何一个孩子。

会议也关注到技职教育的发展,技职学科在独中不是主流,往往被家长和学生视为次等的选择,无论各独中开办技职教育的原意为何,最终还是有必要认清技职教育本身的主体意义和教育功能,并非只是附属在中学教育的边缘。此外,办学者本身也要正确认识技职教育的特质,它并非不爱读书、低能力者的选择,优质的技职科不只重视实务手作,也要兼顾学科知识培养。

综合各篇论文,可以推荐王国璋博士的论文,他从跨地区比较的角度,分析香港、新加坡和马来西亚三地的语言政策,进而思考独中强调三语并重的可行性。就社会科学研究而言,比较分析的意义重大,正如十九世纪法国重要思想家托克维尔所言,没有比较,就不会有好的研究,透过比较分析才能指出事物的优劣和虚实。另外,苏源恭先生的论文也值得推荐,他以量化的分析说明数理英化政策带来的不良后果,在研究设计上值得大家参考。

无论如何,本次研讨会缺乏关于独中课程和考试的研究,而两者恰恰是当前独中教育改革最迫切需要重视的环节。此外,尚有两项议题,即国际学校对独中发展的冲击,以及独中董事会治理的问题,虽然甚受关注,但在会议上并没有相关论文深入探讨。

(二)

近年独中学生人数增长,也造成教师人数相应增加,独中对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培训需求日益关切。虽然国内各单位和华团都协助从事师资培训工作,但普遍上师资培训极度依赖外援,特别是台湾和中国的资源,缺乏本土的培训资源和有经验的讲师。因此,培训往往缺乏在地经验和本土课程的案例研究,甚少了解本国社会状况的教育学者提供培训。这种情况主要导因,乃国内高等教育素质低落,大学师资的能力参差不齐,严格而言,马来西亚的教育学研究并不发达,也缺乏有质量的研究成果,无法支持专业的师资培训。

基于上述情况,目前独中的师资培训,可以形容成是一种摆地摊式的培训,以及Pasar Malam (夜市场式) 的培训。其特色就是零散、随意而缺乏系统,犹如街头摆地摊的特性,随意展开,又随时可以收摊,培训缺乏专业和长期的规划,同时没有进阶式的安排,对趋势的发展掌握不足。

然则,独中师资培训需要长期和专业的累积,不能也无法由个别中学单打独斗,因为资源分散认识也有限。目前国内有六十间独中,近八万名学生,约四千五百名教师,自成一个独特的体系又有一定规模,可是竟然没有一所师范学院来支持独中的教育发展。

未来独中发展,需要建立一所师范学院或师训学院,去支撑这个规模日益庞大的教育体系,才有条件从事有系统的师资培训,以及关于课程、考试的研究与改革,还有各类教育课题的学术研究。创办一间全新的师范学院并不容易,目前董教总开办新纪元学院,但经营不善又没有特色,也支持不到董教总独中工委会的各种专业需求,与其如此,不如考虑将新纪元学院转型成为一所为独中服务的师范学院。

华教和独中的发展,与董总的正确领导息息相关,它必须扮演领航的角色。然而过去几年,董总的功能失灵,路线错误,无法发挥应有的角色。我们认为,当家的人不能添乱,当家就不要闹事,希望董总恢复强有力的领导,理性的领导和负责任的领导。

目前大部份独中都晋入向上发展的阶段,受社会普遍认同,也得到不少友族的垂青,独中面对新时代和新世代,就要有新的思维和理念,不能停留在过去的旧论述,旧价值和旧悲情。华教需要有健康和阳光的论述,来迎接当前阶段的发展,必需建立起新的论述,告别悲情。

当前独中表面上欣欣向荣,一片荣景,在生气勃勃的背后,实则满布压力、瓶颈与挑战。随着国际学校和私立中学如雨后春笋般成立,还有信托学校的出现,纷纷引进新颖创意的国际课程,独中现有的课程和教学不具优势。事实上,目前独中的课程、教学和考试模式,与四十年前相比变化不多。没有改革就是退步,因此重启教改的讨论乃当务之急,董总必须重新讨论2005年《独中教改纲领》,该文件被搁置多年,已是九年前的文献,尽管其部份内容可能有点过时,但却提供了很好的讨论基础,供各界重启独中教改的辩论。

接下来更值得思考的是,独中的办学应有怎样的特色?独中应该培养怎样人才?如果独中停留在应试教育,着重文凭主义,培养少数精英,它足以面对国际学校挑战,或是能够体现出本身的特色吗?

华文独中是有别于国家体制的民办教育,理应有自主的理想和使命。我们认为,独中教育的未来使命,应该是培养有知识、有品格的现代优质公民,以为建立一个自由、民主和富强的社会作准备。独中除了传承中华文化,捍卫母语人权之外,也要为打造一个自由、民主和富强的社会,培育优秀的社会公民。

为此,独中在重视文理商等各学科的均衡发展之外,也必须重视公民教育的课程。在各国的教育体系中,包括我国的国民教育体系,都必定有公民教育的课程,唯独华文独中在过去四十年来的课程发展中,在这方面却是几乎空白。目前,只有少数有条件的独中,个别推动公民教育,但大部份都在初创阶段,没有系统的课纲和教材,并不是成熟的学科。

独中在公民教育之外,还需要重视通识教育,诚如主题演讲人郑燕祥教授所言,未来人才必须有能力应付各种外在挑战,需要具备通识教育的背景,考试培养不出应付未来挑战的世界公民。

因此,华文独中的教改有一项重大任务,即有必要检讨现行的双轨制,即学生同时面对统考和政府考试,学习两种课程的办学模式。双轨制一方面导致学校和家长过于重视考试与分数,忽略学生身心人格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则造成学生过度考试与过量学习的情况,甚至有重复学习的后果,并不符合现代教育理念,也排挤学生学习其他能力的机会。双轨制不是中学教育的常态,而是一种扭曲,对华文独中的教改理念形成阻力,务必检讨。

陈友信先生在会议上提及独中统考国际化与公开化的想法,是具有前瞻性和开拓性的意见,值得重视。独中统考是目前全球最具专业规范和学科设置最完备的高中华文会考,也广受各著名大学承认,推动统考的国际化有利于提升统考的地位与水平;扩大统考的国际认可度和能见度,也有助于抵御国内的政治压力。但前提是,统考的主办单位应先落实统考的课程和考试改革,才能保障统考在世界同类型考试中的进步性和竞争力。

从华文独中提升教育专业的角度而言,与会者建议考虑成立独中校长理事会。目前华小校长有校长职工会,国民型中学有校长理事会,而教育部也在各州鼓励设立官方的校长联谊组织,唯独全国六十间独中的校长们,一直没有独中校长理事会的正式组织。此议过去虽有被提及,但有人担心事涉敏感,由校长组织起来会引发董教冲突、冲击董事会主权云云,成为一股新崛起的力量。以上顾虑并非不存在,但是从教育专业的经验交流,独中行政事务的讨论沟通,以及在重大议题上凝聚共识等面向考虑,独中校长理事会的建议实有需要。

(潘永强是吉隆坡尊孔独立中学校长)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