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连玉传》和“我们”

林连玉对非华裔生的意义

看完《林连玉传》时,我流了好几次眼泪。我曾经从族群、阶级观点理性地解构华教运动,却在感情上比以前更能理解华教运动所代表的族裔民族主义斗争:“海外孤雏孤苦甚,欲凭只掌挽狂流。”

然而,在感动的同时,我还是禁不住思索:《林连玉传》里不断出现的乃至于华教运动的“我们”是谁?是华裔子弟?还是华文弟子?林连玉对今天的马来西亚的典范意义在哪里?

在林连玉的年代,华裔生读华文的比例不比今天高,但是,读华校的几乎都是华裔生,消灭华校就确确实实是消灭华裔的母语教育。然而在今天,虽然独中几乎是纯华裔学校,但是华小有11%非华裔生,非母语学生的比率远高于只有7%非土著学生的国小,是族群结构上最具有国民性格的小学源流。

如果“我们”是“华人子弟”,那么要是11%的华小非华裔生也在场观赏《林连玉传》的话,他们会有何感想?

更直接的说,受华文教育的马来、印度、伊班、卡达山、暹罗孩子应该如何看待林连玉?“不关我们的事,因为我们不是华人”?还是“感恩他,因为没有他,我们的华人同学就没有母语教育,而我们就没有机会接受华文教育了”?

林连玉作为马来西亚母语教育之父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林连玉对受非母语教育的马来西亚人有什么意义呢?

不是巫华民族斗争

《林连玉传》中有一幕,是林连玉和东姑的斗争,以功夫对马来武术的方式表现,带领着几个西装人士的东姑更是一身马来服装,仿佛这是巫华民族主义的对决。如何在舞台上象征性表现复杂的政治斗争当然不简单,我想不出更好的表达方式;但是,把巫统对华教运动的打压视为巫华民族斗争,恐怕是传统华教论述对反母语教育论述的简化看法。

反对母语教育者,绝不止巫统的马来民族主义者,也包括说马来语与英语的左派分子,族裔成分绝不单一。

在一个层次上,他们和许多主张用华语团结华人的华教人士其实“英雄所见略同”:同一群体的人应该讲同一种语言才能团结。所异者,在另一个层次上,前者看到的群体是“国家”,所以应该使用马来语或英语作为共同语和教学媒介;而后者看到的群体是“民族”,因此应该以各自“民族语言”作为共同语和教学媒介。

鼓吹马来语或英语作为全民统一的教学媒介,当然有其族群和阶级利益;然而,这同时打破族群的隔离。

传统华教论述的一种反应是,族群和谐的关键和先决条件是平等,没有平等,更多的接触可能只会造成冲突。另一种说法主张则直接强调母语学习不可或缺,言下之意是族群隔离无可避免。按照后者的逻辑,华校为了非母语学生的利益,甚至应该拒他们于门外。

在这两种看法下,母语教育其实都无可避免造成族群的隔离,或者说,只有以英语为母语的不同族群孩子可以在英校打破族群隔离。

不是华人的学校

《林连玉传》结束时打出的字幕称誉林连玉不止是华族的族魂,还是马来西亚的国魂。如果国魂只有一位,而这位国魂是林连玉,那么,林连玉的伟大就必须不止让受母语教育的非华裔认同,还要让受非母语教育的华小非华裔生认同。

而要做到这一点,华校就必须是马来西亚人以华文学习的学校,而不是华人的学校,就像当年英校是马来亚/马来西亚人以英文学习的学校,而不是英国人的学校一样。

我深深期望,十年后,我们再看新版的《林连玉传》时,“我们”已经是马来西亚人,舞台上依然是华语,舞台下却不止是华人,细细回顾林连玉为多元文化的马来西亚打开的道路。那一天,我恐怕会哭得不能自己。

 

黄进发是英国艾塞克斯大学比较民主化博士,现任私立大学讲师,为干净与公平选举联盟委员。

文章来源:独立新闻在线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