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商报》游燕燕报导】怎样的大学才对社会有贡献?奇怪,大学培育众多人才精英,对社会有贡献已是既定事实,还有必要探讨吗?错了,以前和现在不同,人会改变,社会会改变,学习环境更要作出改变。
以学生为本的大学,现今持续沿用传统的教育体系,可以为社会带来多大的贡献呢?
为纪念林连玉和提升华社的文化水平,林连玉基金自1991年起,配合每年12月的华教节举办林 连玉讲座。今年大会特邀香港大学教育学院荣休教授与香港教育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程介明教授担任主讲者,以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为关键点,叙述当今大学发生的巨大 变化,从而前瞻高等教育的未来发展。
众多教育学者认为,现今的高等教育日渐倾向商业化和市场化,对世界大学排名名次甚是执着,当初的办学理念是否尚存?程教授在教育界纵横约50年,经历了高等教育界早期与后期的变化,也清楚地看到现今的概况与未来的发展。
近年来,各国大学有几项明显的趋势,包括重新思考与重整大学体系结构、打造数间精英大学、多元化、全球化及在世界大学排名取得优秀名次。程教授认为,从根本来看,大学的“根”就是学生,学生的表现对上述的趋势有着极大的影响。
学习形态改变
“大学生的学习模式必须被重新定义。科技的进步同时也改变了学习的形态,许多大学在教学方面进行整体性与制度性的调整及改革,扩大学生的经历,从校内到校外,从国内到国外,成为学习经历设计者。学生的知识获取不再仅是来自于课本或书籍,更多的是来自于经验。”
研究的起点是———你对一个从来不知道的原有规律进行研究,而后发现了那早已存在的规律。这个发现的过程渐渐建立了人类对自然界和社会现象的一种知识建构,即是创造知识,而非发现知识。
他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应该是要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以客观的心态与世界交往,从而塑造他们的大脑,使之成长,以经历建构知识。
“人类的学习在于经历。在古早以前,人类对学习和模仿完全不感兴趣,认为猴子才会模仿;反观现 在,模仿是人类学习的起点,比如语言、纪律、音乐、舞蹈等,从中再变换形式增减板块,培养自己的特色。在大学里,最有效的学习是课外学习,因为那是他们感 兴趣、愿意主动参与的活动。”
人类与社会共创未来
每个人都有各式各样的想法和理论,所谓的‘贡献社会’是一种服务,不是劳动服务,而是一种知识交换。研究主要是为了改善人类的生活素质,贡献社会的概念应是人类与社会共创未来。
“其实,大学是为明天的社会服务的,因为时代一直在变迁,社会一直在改变。
我们无法预测未来社会的样貌,但我们可以从现今的时代改善和重整不可行的方法,以免成为大学生未来贡献予社会的障碍。”
先学会学习
大学生首先要学的是什么?是学会学习!在2至4年的大学生涯里,一个人不可能把所有东西都学光。
程教授举例,工业社会与现今的学习模式有着相同之处。工业社会把劳动力分等,被安排在前线的工人可能一辈子只做同一个工作。从教育的角度看,老师和学生被“关”在一个课室里,学生学习一样的知识,老师用同一种方式评估,优秀生可获晋级和赏识,后进生则保持不变。
“每个人不同的学习进度却要面对同样的考试,进度慢的学生无法过关,而不合格就代表失败,这是全球最普遍的教育制度,要改变并不简单,但一定要先对这个问题达成共识,才能谈得上大学对社会的贡献。”
通识教育无法发挥所长
“不难发现,一般对贡献社会的观念是以劳动力作为牵引,把人类分等次。整个社会那么大,怎样分?就以学历资格来分。更残忍的说法是,我们不停地拷打学生,直至他们屈服于现有的教育系统之下。”
哈佛大学曾在2005年举行一个辩论会,探讨大学生是否只需掌握通识就好,不分主修和副修学科。他们得出的结论是,每个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不同,通识教育无法让每位学生发挥所长。
社会的转变间接影响了经济形态、生活状态及人际关系。虽说教育的功能也不同了,但一个人的知识和能力依然是重要的。
T型知识结构下去创新
最近流行一种“T型知识结构”的说法,指的是一个人不仅在横向方面有广博的知识面,而且纵向方面也有较深的专门学问,能够把看似不相关的想法并列,创造出更新、更好的事物。
近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进行了一项调查的结果显示,学生在大学里学得最多的,是用得最少的;大学里没学的,是用得最多的。
“这不是说大学对学习没帮助,而是说学习不单是在学校,毕业后还是要继续学习。随着时间不断推移,学历的价值也会改变。大学生要懂得应付社会的巨变,并为不同的改变作好准备,以免遭社会淘汰。身为一名学生,成为主动学习者是迈向成功未来的关键。”
他也补充,课堂讲授也决定了学生对一门课的兴趣。授课不在乎讲师的教材内容,而是要讲得动人,让聆听者的脑袋不停地转动。此外,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尽量传授重点内容,过后让他们通过互联网做更深入的探讨,那才是他们真正学习的部分。
以学生为主
程教授经常听到大学生问:“我想多参加一些活动,但又想考取好成绩,该怎么做才好?”
他回答:“我敢保证你在毕业以后,绝对没有这个问题。大学是一个释放能力的地方,并非只把学生塑造成专业人才,而是帮助他们汲取更多的经历,在各方面兼顾得宜,因为大学就如同现今的社会;如果你在大学没有经历任何事,等同于你和社会脱节了。”
不少国外一流大学认为,学生对课外活动的踊跃参与比学术优秀来得重要。他举例,美国哈佛大学一向都有为清寒家庭提供助学金。在2008年,校方也为中等收入家庭提供助学金,为的是让学生有机会参加更多的课外活动。
做自己想做的事
在2012年,该大学招生办公室和助学金委员会主席联合向所有新生发了一封信,内容是鼓励学生休学一年。他们表示,有资格进入哈佛大学的学生一定承受着很大的压力。不少毕业生虽从事高职,却遗憾自己在大学时期失去了青涩时光。
“校方奉劝学生利用一年的时间做自己想要做的事,如做生意、旅游、运动,甚至什么都不做也好,唯独不能到其他大学念书。我认为这在教育界是一个大破例,其最终目的是要让学生找回自己。为什么哈佛大学在世界大学排名总是名列前茅?因为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以学生为主。”
本文摘自《南洋商报·副刊》2015年12月15日报导。照片是林连玉基金所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