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连玉传》舞台剧 歌舞诉事迹

《林连玉传》将以歌舞表演的形式,来叙述林连玉老师从10岁到85岁的事迹,一共有四幕,分别 演绎林连玉四个时期,从童年时期、少年时期、中年(1950年-1964年)以及清静晚年,至于剧情的高潮点就是落在第三幕,主要是叙说林连玉老师如何捍 卫华教,为公义与公道据理力争、里外合一与无畏无私的精神与峥嵘风骨。

其他的剧情就包括了,林连玉老师的童年成长、漂泊南来、清苦教学、战后卖猪建校、倡导成立教师公会、出任教总主席、争取国家独立、反达立报告书、遭褫夺公民权及晚年孑然一身等事迹。

此歌舞剧的制作者为作家傅承得、音乐家周金亮、舞蹈家马金泉、诗人黄建华、教育工作者林明志领衔的团队。这是续《春雷动地》后同一批文化人精心打造的另一本土巨作。

华教节重点节目

此歌舞剧将是今年华教节的重点节目,预订于12月17日与18日在尊孔独中礼堂举行首演。届时 台上将会超过250位文艺界专业人士参与演出,当中还有多个合唱团参与,这包括了共响室内合唱团、尊孔合唱团和安乐书窝合唱团,制作费成本已达10万令 吉,这包括了服装、道具和灯光等。

林连玉基金会常务董事姚丽芳指出,林连玉老师是一位值得我们纪念的人物,他们也曾经用文字的形 式来记载林连玉的故事,当然这还是不足够的,加上他们去年承办的《春雷动地》的反应非常热烈,于是再接再厉把林连玉老师的点点滴滴搬上舞台,好让年轻一辈 的朋友们能够对他有深度的认识。

周金亮:让抽象变具象

对于制作舞台剧音乐拥有多年经验的周金亮,这次为《林连玉传》共全新创作了6首歌曲,而歌词部分则由傅承得负责。他说,旋律本身是属于抽象,谱下歌词后整体感觉就变成具象,而且还可以感动人心。

他继续说,当下听到要他负责舞台剧音乐时,感到压力,毕竟编曲方面必须有异与《春雷动地》,而且林连玉老师又是本土的一代伟人,他的每一个真实故事情节又是那么地轻易地让人怦然心动,歌曲方面不能过于平淡。

流行不失深度

“这次与《春雷动地》风格不一样,在《林连玉传》里也思索了许久,整理出整体剧情的情绪,于是 他认为整部剧的音乐不能过于激烈,于是选择音域较为感性内敛却不失内容深度的流行乐。”周金亮主要的心思是来自于学生为主的合唱团,他解释说,因为参与这 舞台剧的学生居多,希望借由流行乐成分的歌曲来贴近他们的世界,让他们能够了解林连玉老师的奋斗心声。

在此周金亮还说,6首歌曲当中还有一首摇滚乐,相信这能够让“孤独清高”的林连玉老师,当中不断沉淀自我、积蓄能量,细腻大气的习气性格呈现出来。他补充说,林连玉老师一生绝对不能平铺直叙地给呈现出来,一定会放在某些情绪点,再借由音乐,更能突显其特点。

傅承得:探讨故事点滴

另一方面,傅承得表示,这是一出非常感人的舞台剧,而且灵魂人物还是咱们的族魂林连玉老师,在这当中他其实也趁机会进一步深入了解林连玉的故事与点滴。

他说,在筹备这部舞台剧已有一年多时间,当中消化了不少关于林连玉老师的资料,但他也了解到捍卫华教他并非一人,与他同时代的前辈亦与他同心协力,他们个性或许不相同,却因理想而有一致,他认为因此《林连玉传》即歌颂林连玉老师,也赞扬与他并肩奋斗的华教先贤。

他补充说道,《林连玉传》提醒大家要爱护母语教育,也要超越族群,在这部剧里也告诉大家,林连玉老师是一位亲切随和、有血有泪的草根人物。

主张共存共荣

“林连玉老师跟我们一样,他也是个平凡人,但他做了极不平凡的事。“他表示,很多人都知道林连 玉老师的功绩也不止于捍卫华教,他更倡导爱国精神,当初他自动申请成为公民,并提出马来(西)亚精神的主张,认为全体国民应不分种族,共同建设一个共存共 荣、多彩多姿与和平进步的马来西亚,所以无论如何在这片土地下长大的华人子弟应该要永记林连玉老师的付出。

【追溯林连玉生平】

1901年8月19日,林连玉老师出生于中国福建永春,原名林采居。后因喜在报上发表文章,引起荷兰政府的疑忌。而改名“连玉”,从此沿用至去世。

1949年,林连玉老师参与推动吉隆坡华校教师公会成立。并于1950年11月,出任吉隆坡华校教师公会主席。

1951年8月,反对《巴恩报告书》,促使各州教师公会成立教师公会总会(教总)。

1951年9月25日,林连玉申请正式成为马来亚联合邦公民。

1953年12月19日,出任教总主席。

1954年8月,以教总名义提出列华语华文为官方语文之一;以教总名义向联合国申诉,请求关注马来亚华人地位问题。

1954年11月,与马华公会会长陈祯禄爵士联手努力,使教育部要在华校开英文班,把华校变英校的企图不能得逞。

1955年1月12日,率领董教总代表团在马六甲陈祯禄私邸与东姑阿都拉曼为首 的巫统领导层会谈,以自治选举前不提华文列为官方语文问题以便利联盟竞选,换取联盟答应若执政将废除《1952年教育法令》,重新厘订对各民族公平合理的 教育政策,并增加拨款两百万给华文中小学。从此奠定了董教总代表华文教育的地位。

1956年4月,促成全马华团争取公民权大会,通过四大要求:

——当地出生者为当然公民;
——留居满五年者可以申请公民权;
——凡公民义务与权利平等;
——华文为官方语文之一。

1956年5月04日,应邀在爪夷文的马来前锋报发表开斋节献词,提出“非巫人要效忠马来亚,巫人要抱着共存共荣思想”的主张。

1956年8月,巧妙利用教育部的“火炬运动”,使华人子弟普遍登记入华校就读,奠定了华文教育不灭亡的基础。

1957年1月20日,提出教育工作者两大使命:教导学生效忠马来亚;培养孩子共存共荣的观念。

1961年3月15日,他在教总工作委员会议上指出:“华文中学是华人文化的堡垒,津贴金可以被剥夺,独立中学不能不办。”

1961年8月12日,获内政部通知将要褫夺他的公民权。理由是:故意歪曲与颠倒政府的教育政策,有计划的激动对最高元首及联合邦政府的不满;动机含有极端种族性质,以促成各民族间的恶感与仇视,可能造成动乱。他被迫展开一场历时三年的法律斗争。

1961年8月22日,被教育部长取消教师注册。

1964年10月23日,公民权正式被褫夺。

1964年11月16日,接获通知公民权已被褫夺,接受报界访问时表示:“我个人的利益早置之度外,为华文教育牺牲永不后悔!”

1980年12月25日,出席教总庆祝成立29周年暨庆贺元老80大寿联欢宴会,受到热烈欢迎。发表演说指出,他已经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真正做到“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了。

1985年11月,因为东姑的一篇文章有歪曲史实、污蔑教总之嫌,特为文驳斥,指出:“争取民族的权益是神圣的任务,我们永远不会屈服的。即使不幸遇到滥用权力者辣手摧残,仍然昂起头来,顶天立地,威武不屈地奋斗到底!”

1985年12月18日,溘然长逝。

公演《林连玉传》

日期:12月17日 时间:傍晚7时。
日期:12月18日 时间:中午2时
地点:吉隆坡尊孔独立中学礼堂。
售票地点:林连玉基金办公室 03-26971971
票价:普通票 50令吉,学生票20令吉。

报道:温淑君 /摄影:许鸣祥

新闻来源:南洋商报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