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教节特辑
省思国中历史课程
历史教育扮演着教育英才,启发学生对人类历史发展的兴趣,加强他们的国家意识和爱国精神,也传承民族优秀历史文化。历史学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科目,它的功能是潜移默化的,一个民族所经历过的历史事件会深深地影响着这个民族的文化和思维。因此,历史教育已成为用来形塑国家或民族认同的重要手段,许多国家已将它成为国族建构的重要工具。
我国历史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希望通过它让国人能有共同的历史记忆、建国思维和目标,增强人民的归属感,凝聚力及自信心,让人民热爱国家并以国为荣,进而栽培出符合国家期望的新生代。然而,在国族构造时,我们到底是要建构以马来民族为主导的单元社会国家,还是要一个由各族人民组成的多元社会国家呢 ?相同的,我们的国中历史科应以马来民族历史为主导还是应包含着多元种族历史内容的课程呢?
初中华印族历史不足5%
现今历史课程和教科书受到社会的批评,理由是它内容上的偏差和诠释方面有欠中立。从1970年代开始,当政府启动国家文化议程后,加速了历史科本土化的工程,国家历史以马来王朝、民族、政权、文化和伊斯兰文明为主导,许多与非土著有关的历史文化事件被删除了。
一项由华社研究中心与马来亚南洋大学校友会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现有的初中阶段历史教科书有近八成讨论与马来民族相关的历史内容,而谈华族及印度同胞相关的历史内容只占3%及1%,这证明了国中非土著学生的确无法从国中历史教育里学习到本身完整的历史文化。
因此, 我们担心这将会导致非土著新生代疏离本身民族的历史文化而向主流历史文化靠拢,久而久之,族群的认同感变得薄弱,民族自尊心也变弱,容易被主流历史文化涵化或同化了。
我国华、印裔的历史文化也包括传承自中国和印度的传统历史文化,认识本身族群的发源历史才知道自己的“根”始自何方,不至于成为没“根”的民族。然而,现今国中历史课本里非常缺乏介绍华、印裔祖籍国的历史,这剥夺这些新生代认识本身发源历史的机会。
失去了解祖籍国辉煌灿烂的文明历史也意味着无法在民族文化传承上奠下基础及了解或继承本身族群传统文化“精致” 的部分。因此,我们担心华裔新生代会误把一些如舞龙、舞狮等比较通俗的表演文化当成我们唯一的经典文化,错把一些过去的“历史文化残骸”当作本身优秀的传统历史文化。
排挤非土著先贤功绩
该项研究报告也提到某些历史教科书作者没有依客观的历史轨迹去诠释历史事件,并边缘化了非土著先贤的建国功绩。例如,2004年出版的中二国中历史课本里,叶亚来对吉隆坡开发功绩只沦为注脚或附加内容。
这将使到非土著新生代误解了他们的祖先不曾对这个国家付出任何贡献, 无法以本身族群先贤的功绩而引以为荣,进而在思维上自我矮化,自贬为二等公民,不敢据理力争地争取应得的权益。
此外,有些历史书作者不断使用“移民”,“外地人”,“外来者”称呼华,印裔的先贤,也在课本里强调“马来霸权主义”的意义。我们担心这样的做法将使到华、印裔新生代对历史课本内容产生反感及不满被歧视,感叹自己既为国民几代了,为什么还被提醒是外来者呢!这恐会在国族认同的定义里产生了许多问号,挣扎在“附属”与“归属”的情感里。
课本内容单元化
现有的中学历史课程内容范围太窄,三年的初中只是读国内历史, 而五年的中学历史课本里, 世界历史部分占不足二成,并在中四主题谈“世界文明”的历史课本里有近一半内容谈伊斯兰文明历史,许多影响人类文明发展的世界史都没被介绍。
这样的历史课程内容会造成学生未能以更开阔的透视角度认识历史,也不足于栽培出拥有世界观思维的新生代去面对全球化的挑战。缺乏认识世界历史或不具备世界观思维将导致新生代少了祖宗们那敢于向海外开拓的勇气和魄力。
古往今来,多元社会的各民族之所以能够长期共存,其根源在于各民族有着和谐共存观念,并贯穿于彼此文明的历史进程和文化思维里。只要各族秉持和谐共存的观念,我们看不到什么理由历史教科书不能涵括和传达各族的历史文化;接受多元种族的历史文化将能提升各族学生的跨文化适应能力,拉近彼此的距离及减少误会或摩擦。
现今人类已认识到社会面对“单元性脆弱和多元性稳定”规律的重要,因此如果我们继续让历史课本内容单元化将与我国多元社会情况背道而驰。
张荣强博士是教育工作者
出处:独立新闻在线
12月18日是华教节,林连玉基金举办华教节公祭和林连玉精神奖颁奖典礼等系列活动,并推出华教节特辑系列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