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團與公民社會

公民社会的形成能促进及巩固国家的政治民主,而公民社会的活力有赖于非政府组织的健全发展。非政府组织是独立于国家机关和企业部门之外,具有自主性和公共性格的自发性组织,主要关注民主人权例如言论自由、教育平等、妇女权益等,也关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例如环保、社会福利等。 华团存在已久,约有五六千个之多,但具公共性格者少,多属于联谊性的传统社团,无力影响公共政策或不想涉入,至多只对族群文化与教育发发文告或通过提案。华团中能在公民社会起带头作用的是董教总领导的华教运动,和雪华堂推动的民主人权运动,曾在80年代以15华团领导机构名义共拟华团文化备忘录、华团宣言;90年代提出诉求及展开两千多个华团的签名运动。形式是华团的,但内容是跨族群及全民的。华教运动也是首次很明确的与民主人权运动挂钩。 讨论华团的角色与功能,多年来不曾中断。进入21世纪初,受时代发展的挑战与被淘汰的忧虑,开始探讨华团的转型与重新定位,例如2003年8月24日在雪华堂举办的“跨出历史的门槛——探讨我国民间团体的角色”研讨会及同年12月21日在雪隆海南会馆天后宫举办的“百年老店要重生——社团的过去、现在与未来”的研讨会。研讨会提出华团应转型到公民社会,把定位与角色摆在“造就公民社会的中坚力量”、“为社会点亮千盏灯火”的高度。 2005年配合第二十二届全国华人文化节主题:“推展多元文化,迈向公民社会”,新纪元学院、南方学院与雪华堂联办“国家机关与公民社会的再造”学术研讨会。董总主席开幕时说:“一个成熟的公民社会,应该不受国家的干预,拥有独立性和自主性,能够自发地维护公民的权益,并且参与政治决策。马来西亚正处于政治和社会变迁的过程中,未来,公民社会的角色不只非常关键,责任也越来越重要。” 由此可见,华团一些领导已觉察到华团转型,与各议题公共团体联手创造一个生机蓬勃的公民社会,以促使国家政治民主化与非种族化的重要性。可惜2008年308那场 改变我国政治生态、有望使我国民主大跃进的变动之前及之后,许多华团都严重缺席。反而其他非政府组织,包括人权、环保、妇女、宗教改革、原住民、劳工等组织,会在基本民主人权及共同认可的议题上结盟,如捍卫言论结社自由、反对ISA及其他压制性法令、反对警察滥权、捍卫弱势群体如原住民与残障人士权益、反对贪污、反对选举舞弊、捍卫自然与居住环境等。 大马的非政府组织虽在1980年代初开始才活跃起来,至今已渐成熟及巩固,通过电脑网络,资讯交换及串联快速,动员力渐强,对公共政策起着一定的影响,例如反对ISA 运动及干净选举运动,以至于朝野政党无法忽视他们的意见与诉求,甚至雪州民联政府还与非政府组织联设的“良好治理联盟”(CGG)定期就各类公共政策对话。 华社与华团长期受种族政治压制,动辄得咎,或也形成政治冷漠。然唯有跨越种族藩篱,建立公民意识,在影响各方的公共议题上携手合作,耕耘公民社会土壤,才能保障未来。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