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12月10日至12日报导】【记者:曾欣艳】对于写作多年的大马诗人周若鹏而言,写作并不夹杂复杂因素,更没有所谓的坚持,一切纯因为喜欢,“我没有坚持写作,坚持太累人了。”
对于集词曲创作人、歌手、乐手及唱片制作人多重身分于一身的周金亮而言,能将情绪与情感藉由歌曲记录,是美好的事情。
“写歌是我生命的一部分,这是美好的事情。”
他们俩,从未觉得在相关领域的付出是累人的,正如多年来奉献华教的华社,包括林连玉基金会在内的团体一样。

45分钟瞭解华教成果
周若鹏说,正因为有林连玉、林晃昇这些前辈,还有如今华社人士的努力不懈,华教得以在这片贫瘠的土地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在12月13日(週日)的华教节午宴表演上,周若鹏就希望藉由45分钟的表演,让观众,尤指学生们了解,华教今日的成果,得来不易。
“虽然学生年纪还小,不能完全体会,但不妨将表演作为提醒,让他们知道,华教如今所拥有的一切,皆因有前人种树,后人乘凉。我们得饮水思源,长大后也回馈华教。”
这一次的华教节,林连玉基金会与华教人士具有远见地指出,华教的未来是光明的,且国人也必须跨种族,了解彼此的文化与语言,抱有“共存共荣”的思想主张。
为让这次的华教节表演跳脱以往诉苦与惆怅的基调,周若鹏与表演者们将演出主题定为“风雨同歌”,藉此传递正能量。
双周打造《迎风而立》
勉励华社傲骨挺立
表演主题歌曲《迎风而立》,由诗人周若鹏填词,周金亮作曲,以大气的音乐,唱出林连玉基金会与所有华教工作者,如何“傲骨迎风,三十而立”。
歌词中,周若鹏以风、雨、黄沙作为比喻,向大家述说大马华教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面临的种种压迫与挑战,而华教人士又是如何的努力前进,在雨中挥洒中华笔墨,把自己的名字写下。
“我们是华人,是大马华人,我们把自己归属于这片土地。”
就在填词之际,一件甚是奇妙的事情发生了,歌词中有这么一句—“有梦连城,琢玉成器”,周若鹏把族魂林连玉的名字给嵌入歌词内了。
“不晓得是有意为之还是真的那么玄,我是在看回歌词时才恍然发现到的。”
填词用了近一週
周若鹏用了将近1星期,以歌词方式填词;当然,受其诗人气质影响,作品难免被诗意化,但绝对能被大家读懂,也定能感受歌词中的豪气与傲骨!
周金亮则说,歌凭诗贵,诗以歌传,当文字与音乐巧妙结合,就会产生化学作用。
“在为诗谱曲的过程中,我会边写边感受其内容与感觉,我写的歌,因有诗的文字而变得有贵气;诗有了我的旋律,变得可以传唱。”
互“相”勉励 “声”援华教
在华教节午宴上,大马着名相声演员苏维胜与何佳文将为观众呈献相声演出,他们会以笑料澹化悲情,以风趣与幽默手法为大家呈献华教路上的另一番风景,勉励大家,越艰难越要坚持。
苏维胜笑说,为了创作一个有内容之余,又能把自己逗笑,还能把观众逗笑的相声作品,自己的确死了不少脑细胞!
“不过听说脑细胞越用越活跃,至少可以自我安慰一下。”
苏维胜坦言,相声的创作过程是“痛苦”的,而他这一次的搭档何佳文虽未用上“痛苦”两字,但也直言,相声创作是一件让相声演员哭笑不得的事情。
“这次的相声段子由苏维胜独自创作,我也是拿到初稿后,在排练过程中与他边演边修稿,以确保段子的流畅性及可‘笑’性。”
何佳问进一步解释到,笑的层次有很多,如直截了当的狂笑、带有讽刺意味儿的奸笑、先褒后贬的笑等。
无时无刻构思段子
他说,这些逗笑的方式可以被灵活性使用,所以段子中没有特定的逗笑标准。
苏维胜说,自己习惯在接到任务以后即开始无时无刻都在构思相声的段子,这次也不例外。
这次为华教节的相声演出创作之际,他尝试不着眼于个别历史或是华教事件,而是让自己退得更远。
“从远距离看历史事件发展,以期找出事件发生的本质,从根本的民族记忆出发,希望能够找到不一样的视角。”
他解释,事件的角度与结构必须统一才能够将作品完美呈现,否则格格不入,但是,在相声里边,没有了矛盾也就没有了趣味。
“这是一个困难的矛盾统一过程。”
此外,苏维胜在对作品做自我检验时,更是经历了多次的构思结构,然后不断的推翻再重新结构,不断的重複就为了选出最终最佳的结构。
苏维胜:博君一笑足矣
即便一直有在创作与华教相关的相声作品,其实苏维胜于早前接到林连玉基金会邀约,为华教节午宴表演相声之际,曾因担心自己无法胜任而挣扎万分。
后来,诗人周若鹏与舞蹈家马金泉一再“怂恿”,加上他本身一直以来非常仰慕林连玉基金的理念,最终才硬着头皮接下这一任务。
“以我对林连玉基金会的粗浅认识与观察,它是个以华教为基础的组织,且同时朝多元化的公民社会路线进行。”
其实,苏维胜上述所说的也正是林连玉基金会所贯彻的理念,即林连玉生前所主张的“多彩多姿,共存共荣”。
逗笑是第一任务
他说,估计出席华教节午宴的观众皆是热心华教工作的人士及国内的知识分子,在他们面前演出相关内容段子,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班门弄斧。
他也说到,这次他与何佳文对这次的表演就定位在以幽默的角度,博君一笑,足矣。
“相声表演里,逗笑是第一任务,若逗笑之余还能够有内容,也就算是完成任务了;若观众在笑完以后还能有所启迪,那就相当于中彩票了!”
何佳文:让观众有共鸣
另外,在被询及这次的相声作品能否引起观众共鸣,或对该作品有何期待时,何佳文可说是感触颇深。
“这几年,本地相声演员都很努力的创作属于本土特色的段子,当中包括以本土熟悉的语言,或方言、熟悉的本地创作歌曲、熟悉的本地时事内容等作为相声创作的内容及题材,这都是为了让观众有更多的共鸣而努力地尝试。”
他也说到,看相声其实就是为了要放鬆、为了笑,而观众能在笑的同时又能感受到演员所说的话题正是自己周遭发生的体验,则那种认同感是发自内心的,发出的笑声和掌声也是发自内心的。
“希望透过演出能和所有观众有零距离的交流、心与心的沟通,想笑时尽情发笑,认同时尽情鼓掌。”

冀国家多了解中华文化
苏维胜说,大马华教是国家重要的资产,而中华文化对于“忠”的教导比任何文化的份量都要多,接受过中华文化熏陶的国民对于国家的忠诚是毋庸置疑的。
因此,他希望国家多了解中华文化,并了解与意识到华教这个资产能为国家带来稳定。
苏维胜也感恩华教前辈“自我反省,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大无畏精神,让他有机会接受华文教育,并祝愿大马华教能够继续发展,路子越来越宽。
何佳文则感谢华教斗士们和先贤的努力奋斗。
当然,他也感谢父亲让其从小接受华文教育,让他能欣赏母语的美丽及美丽,大学毕业后也因此有幸当上大马中文广播电台主播,以熟悉的语言和全马听众在空中交流。
“如今在邻国就业,懂得中文更成为我在工作岗位上立足的优势之一。”
舞扬林连玉精神
1946年10月23日,林连玉因捍卫母语教育,在这一天正式遭政府褫夺公民权,从此被迫隐居吉隆坡20年。
1985年12月18日,林连玉溘然长逝于吉隆坡,他后来被董总和教总及华社人士尊称为“族魂”。
早在2011年,共享空间专业舞团创办人兼执行董事马金泉及创办人兼艺术总监叶忠文,就曾为“林连玉传”担任史诗歌舞剧总编舞。
今年,林连玉基金会再次邀请他们为“迎风.而立”2015年华教节暨林连玉基金30週年会庆午宴的舞蹈表演编舞。
马金泉说,2011年时,他们通过所有相关资料去感觉林连玉,尔后尽力藉由舞蹈还原林连玉的一生;如今,他们是作为个体,在现在这个时空,秉承林连玉精神,为捍卫母语教育,为华教作出自己能力所及的贡献。
“多年前,我曾到林连玉隐居的小房间,也曾在那教舞蹈,其地点就在叶忠文家族开的洗衣店对面。
“巧妙的是,我的时代与林连玉的时代遥遥相对,但这里头,林连玉的精神却一脉相承。”
对于舞蹈创作,马金泉说,不希望自己的创作归属风花雪月,或是一味追求绝对的感官刺激。
他曾想以宗教、文化等作为舞蹈内容;唯想到国家目前面对的最重要问题后,毅然把编舞方向定于──民族受尊重。
曾到林连玉故居教舞
“多元是我国的财富,若政府一味偏袒个别种族,那么其它的种族、宗教与文化都会出现问题,其中就包括我们的母语—中文。”
“舞蹈与政治不沾边,但,政治好比钥匙,而政治人物则是掌管钥匙之人,政、经、文、教等的钥匙全掌握于他们手中;可惜的是,这些掌管钥匙之人早已把打开个别大门的钥匙给溷淆了。
他直指,政治人物非常重要,重要不在于他们的贡献,而在于他们手中握着的那把钥匙、更在于打开各个大门背后会发生的故事。”
《祷》3部曲沙末赛益同台朗诗
华教节午宴上,舞团将呈献15分钟的舞蹈表演——《祷》3部曲:《曾经》、《现在》及《展望》。
在压轴的《展望》,国家诗人沙末赛益将在舞者表演时,同场朗诵其诗作《Hidup Bersama(共存共荣)》。
舞者要带领观众了解,曾经团结和谐的大马,何以如今出现许多的隔离与不谅解,并逐渐扩大,而我们又该能有何展望?该如何相信一盏“希望之灯”就在不远的将来?
◆《曾经》,故名思义,讲述了大马的过去,一个各族和谐,彼此尊重与体谅的大马。
舞蹈中,有个极具意义的的道具——葵扇,它对于大马上一代人而言,几乎是每户人家的必备品之一,人人惜之。
马金泉以它为道具,也将其比喻为“国家契约”。
“曾经,国家契约是我国各阶层的基本社会契约;如今,这国家契约早已变相成为有心人用以达到个人利益目的的武器。”
◆舞蹈第2部曲,《现在》的舞蹈,早于日前舞团在国家剧院呈献作品“大树成林”时就已成型,唯当时存在顾虑,且着重点有所不同,而有所保留。
“现在,我以它为基础进行改编与创作,进而有了这支舞蹈。”
在《现在》中,马金泉加入动画元素,展现极具代表性的国花,可它后来它消失了,周边的树林也倒了──它反映华社,乃至全国人民的悲哀之情;国家原先“美丽”的面貌,随着种种分离种族事件的发生而荡然无存了。
◆《展望》是当天表演的卖点之一。马金泉在这一部分中将首次与国家诗人沙末赛益(A.Samad Said)合作,将后者的诗作《Hidup Bersama》融入舞蹈中,为舞蹈画龙点睛。
“在机缘巧合之下,我看了沙末赛益该作品的视频,更被视频内容触动心弦,故特意与林连玉基金会负责人商谈,促成这次的跨族群合作。”

舞者还得演和唱
为此,马金泉不惜想出最佳“手段”,为其进行铺陈、伏笔,再在最佳点切入,引爆诗作,达到高潮,势必让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沙末赛益的作品与林连玉主张的“多彩多姿,共存共荣”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可马金泉要如何藉由舞蹈向观众传达其精髓呢?
“舞蹈演出的部分,我与叶忠文在舞蹈服装的设计与配乐选曲上花尽心思,为的就是让观众一目了然。”
马金泉开玩笑地说,自己绝不“自我感觉良好”,忽略观众群。
“除跳舞外,舞者这次还得演,还得唱,希望能给到观众一个惊喜,看到不一样的创作,并从这些巧思中中看到何为共存共荣,如何‘Hidup Bersama’ 。”
这次的华教节表演,马金泉将与多位嘉宾一同为午宴表演。
“虽然大家呈献表演的方式不一样,但都贯穿着同一主题,即风雨同歌。”
专访结束以前,马金泉、叶忠文与他们的4位爱徒也对华教送上祝福。
舞动大家承先启后
舞蹈从来就不是单向表演,它是双向的,舞者需藉由舞蹈与观众进行交流。因此,叶忠文说,在编舞过程中,一定对观众在观看表演后的反应有所期许。
无独有偶,叶忠文在舞蹈创作,致力将现有环境、社会与世界面对的问题纳入编舞考量,且喜欢用隐喻、暗喻,藉由舞蹈将问题带出。
“我们能够做的就是用我们的舞蹈去影响某些人,让大家在情绪与思绪训上有所思考与反思。
“希望观众,甚至于那些在社会具有影响力的观众,不要停留于出席观赏表演;要从舞蹈中看到了舞蹈想要传达的讯息后,採取实际行动,为我们争取本属于我们的权益。”
过去几年,马金泉与叶忠文就曾多次参与华教活动,为活动编舞以自己的方式捍卫母语,保护大马母语教育。
共存共荣 Hidup Bersama—沙末赛益作
我们已经来到这美不胜收的山坡,
Kita sudah sampai di lereng amat indah,
它既在七彩虹桥之下,也在重峦叠嶂的地平线之中。
di bawah pelangi, dalam ufuk yang masih mencabar;
我们真诚地许下承诺,不管经历怎样的艰难与磨难,
我们依然傲骨挺立、波澜不惊。
dan kita ikhlas berjanji untuk bermaruah,
tenang dalam segala uji cabar dan debar.
百番寻觅,我们要的就是一份真诚与纯粹,
Kita mencari hanya yang tulen dan jati,
在相互理解与尊重之中共存共荣。
sekata hidup, mengerti dan berbudi.
我们奋力攀爬,只为远方高峰。
Kita wajar mendaki lagi kerana puncak yang jauh.
我们坚定如初,管它湍流狂风。
Dalam gelora dan tofan
独立,孕育了我们淋雨春风的声音,
tak tercalar tekad kita kerana kemerdekaan
mengasuh kita bersuara dalam sopan,
与对手唇枪舌战的自信,与朋友坦诚相交的热忱。
yakin menyanggah musuh, tulus menambah kawan,
啊,这,不就是核心之柱与幸福之塔么?
inti tonggak dan menara kebahagian.
我们与孩子们一起高唱-健康、坚毅、勇敢。
Kita datang bersama anak-anak yang sedia
menyanyi ?sihat, teguh, bertekad dan berani.
环湖、登山,我们教导他们大义与付出。
Mengelilingi tasik, mendaki gunung, kita
mengajar mereka berjiwa besar dan berbakti.
土地将是饶沃、富足与繁盛。
Tanah air akan indah, megah dan bermaruah
若我们时常感恩上苍的恩赐,
jika kita sentiasa mensyukuri anugerah Allah;
乡土将是美丽、宏伟与庄严;
dan bumi akan subur, makmur dan mewah
若我们誓言共同生活与工作,
jika kita bekerja dan berikrar hidup bersama.
乡土给予我们太多,热情地拥抱我们;
Tanah air memberi banyak, mesra mendakap kita;
独立使我们自立与付出。
kemerdekaan mendorong kita berdiri dan berbakti.
我们已经来到这美不胜收的山坡,
Dan kita sudah sampai di lereng indah,
无惧无愧地坚持攀爬、克敌、交友。
pasti tetap mendaki juga, menyanggah musuh,
menambahkawan tanpa jenuh, khuatir, juga tanpa rawan.
新的纪元里,
Dan dalam alaf baru
我们精神理应更强
semangat kita wajar padu,
以国土与民族之名行走着
berjalan kita atas nama tanah air dan bangsa-bangga
因独立而自豪,因幸福而自傲。
kerana merdeka, megah kerana bahagia.
我们的孩子们将宏展文韬武烈;
Anak-anak kita bakal datang tangkas dan berilmu;
若我们,在历史中,将以他们为荣,
dan kita, dalam sejarah, bakal syahdu dan bangga,
因为美丽的云魄虹魂,
kerana awan yang indah, lapis pelangi lebih mesra,
我们面貌与内涵将提供基础
予这独立的民族相互理解与共同生活。
wajah diri dan inti peribadi kita tunjang bagi
kehidupan dan kemerdekaan bangsa yang sentiasa
sedia belajar mengerti dan tekun hidup bersama.
本文摘自《中国报》2015年12月9日至11日专题报导。原题“共赴一场华教节表演 风雨同歌递正能量 ”、“互“相”勉励 “声”援华教 以笑料澹化悲情”、“马金泉:民族受尊重 舞扬林连玉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