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後便嘗試陸續在一些特定獨中或大專開辦幾天的課程,讓獨中生有更深入的瞭解。」
莫泰熙也是吉蘭丹中華獨立中學前校長。他續稱,要將林連玉的事跡納入獨中的品德教育課,其最大難度在於講師的培訓。「林連玉的事跡都是生動與激情的歷史,如果講師或老師沒有經歷過這個過程,可能就講不出味道,使得學生也提不起興趣去聽。」
他坦誠,除了少數資深老師外,暫時難找到合適的人扮演好上述角色。對於現今獨中品德教育的看法,他指出,獨中要為品德打分時,較多使用的標準是衣著端正、頭髮長短等,但是缺少觀察學生內在的思想品德是否合符標準。
從校史切入
莫泰熙建議,若要加強學生的品德教育,可以先從加強學生對學校歷史的認知開始,其中包括設立文史館。除了獨中生之外,國民型學生也應該瞭解自身校史以及參與品德教育。
「學生有沒有留意過自己有血有肉的學校歷史?巴生中華獨中是否瞭解自己學校曾只剩下2個學生就讀。丹中學生是否知道自己的學校曾『死』了5次?若學生知道的話,或許也可以教會他們飲水思源與先賢建校的理念。」
莫泰熙在林連玉基金在11月28日舉行的內部座談會發表上述談話。這場座談會參與者包括吉蘭丹中華獨立中學校長吳建成、培群獨中校長張濟作、峇株巴轄華仁中學副校長李家宏、巴生中華獨中前校長陳建誠、華仁中學輔導主任陳燕蕾、華仁中學訓導主任賴麗萍老師及林連玉基金常董姚麗芳。主持人則是循人教師進修處主任黃禎玉。
針對這點,峇株巴轄華仁中學副校長李家宏表示,獨中的教育不應只停留在知識這個層面,本土化的華文教育需要系統化將林連玉的精神化為教義去教導學生,讓他們學會或強調這方面的品德。
「獨中生對華教沒有認知是令人缺憾的事,所以我們更應該有目標性的去做,將它作為品牌。我們過去強化的是中華民族的品德教育,現在是時候應該有一些較為本土化的品德值得我們追尋。」
培群獨中校長張濟作也指出,該校明年的規劃會開始有一系列的品德教育課,這些課將為期10天或兩周,讓學生對林連玉這位先輩有更深入的瞭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