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视窗:推广阅读·拉近差距 保障母语•姚丽芳

根据台湾《天下杂志》2002年“阅读特刊”指出,进入二十一世纪,世界各国的教改纷纷以推广阅读来打破先天或后天的不平等,提升国民迎接未来的能力、缩短社会上的知识落差。美国研究显示,学童在三年级结束之前,若还不具备基本的阅读能力,未来在学习其他各种学科时,也都会碰到困难。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也曾在2001年建议,基础教育的目标,应该要让学生喜爱阅读,并养成阅读习惯,未来才能成功的终身学习。 2000年来马主讲“林连玉讲座”的台湾中央研究院副院长曾志朗教授,曾在美国加州大学任教20年,在认知心理学与汉语文神经语言学有杰出的贡献,他十多年的研究结果显示:儿童大量阅读课外书籍能够启发多元丰富且科学性的思维模式,脑部认知基模会有更大的弹性;因此担任台湾教育部长时,上任第一件事是推动“儿童阅读运动”。他说:阅读是教育的灵魂;唯有透过阅读,才能打破课堂教育的限制,也才有终身学习的可能。 四年后,受教总邀请来马主讲儿童阅读的中国著名学者、浙江师范大学儿童文化研究院院长方卫平教授,为本地教育工作者推荐了《新语文读本》,分小学卷、初中卷及高中卷,由中国当代数名颇有声望学人如钱理群、王尚文、吴福辉、王晓明、曹文轩、方卫平等组成编委。该编委会指出,从小学开始,孩子逐步走进书本的世界,建立起自己的精神家园,因此小学阶段的母语教育是基础的基础,影响人的一生,关系整个国家、民族的前途。该编委会深信,语文素质来自学生的读写听说实践,而读又是关键。如果学生有了读书的兴趣,语文教学也就成功了一大半。课本必须教好学好,但也不能死守课堂只读课本。课堂之外有万水千山,课本之外有万紫千红;游泳池里的练习固然必要,但同时也必须引导学生到江河湖海中去击水冲浪。该编委会关注学生的课外阅读,关注语文教育,因此编出了这三套数十本的《读本》,希望用民族与人类最美好的精神食粮来滋养孩子,让他们的身心得到健全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与精神成长“打底”。 罗列上述文教及脑部认知专家的研究理论及观点,是想突出以下几点:
  • 教改首要任务是让每个孩童具备基本阅读能力;
  • 推广阅读是达致此项任务、拉近乡城及贫富孩童之间知识差距的一个途径;
  • 基本阅读能力只能通过母语教育来达致;母语教育提供我们基本的话语资源与基本的精神资源;
  • 阅读能力的培养,不能只靠课本,更要靠课本外的“万紫千红”;
  • 喜爱阅读及阅读习惯,是终身学习的保障;
  • 透过阅读,能吸纳积淀在语言文字之中的人类与族群文明的精神成果;
  • 透过阅读,能拓展视野,建立信心,实现自我精神的成长。
从此引发一个思考—— 既然阅读对孩子的未来有如此重大影响,以至于世界多国把“阅读优先”列为教改政策主轴,那华社在这方面对华教可有何贡献? 近90巴仙的华裔孩童进入华小接受母语教育,但1961年华文中学受到腰斩,至今只有15巴仙学生能幸运的进入华文独中。对另外85巴仙的华裔孩童,小学六年的母语母文教育是至关紧要。如果我们的语文教育是单一的、内容贫乏的、应试的,孩子的精神品格也会是单一的、苍白的、思想不宽敞、思维不通达。在不鼓励课外阅读、考试至上的环境中,孩子会失去对语文的兴趣,同时也对学习其他学科失去兴趣。 2000年教总主办的“挑战与回应——21世纪华小展望研讨会”上,本人执笔的主题演讲中有提出“捍卫母语教育与照顾教育本质的两难——为了抗拒当政者所推行的种族歧视与同化政策,华社长期将精神及物质资源都投注在捍卫华文教育的运动中,在维护华教的动员工作,以及校舍与礼堂等硬体建设方面,的确取得有目共睹的成绩。然而,我们对教育本质问题的关注显然不足,多年来累积不少的流弊和失误。如果我们继续视若无睹,不及时检讨和纠正这些自身的弱点与缺点,在内外交困之下,整个民族教育的素质将会严重下降。”因此,研讨会呼吁华社对几方面做出省思和改变,其一是:“华社的筹款活动,除了完成硬体设备,更应兼顾软体建设,例如设立固定的基金,长期且系统化的推动教师的在职培训、设立教师阅览室、科研基金、加强学生的课外读物质量、拓展父母教育工作等”。 十年之后再回顾,华社还是过于重视硬体建设,有堂皇的大礼堂,资源阅览中心或图书馆的藏书却寥寥无几。幸亏,每年假期的大规模书展,满足了莘莘学子阅读的热切渴望。但那也多限于城市地区,乡区与贫困孩童呢?有谁去关注呢? 芬兰学童最爱读书,也因为芬兰到处都有图书馆。芬兰“一个都不能少”、高阅读率及支援科研的教育制度使国人深具高创造力,Nokia 就是明证。芬兰教育也因此成为世界各国学习的榜样。 向来有自立更生传统的华社,如果能把部分筹款用来推广阅读运动,包括送书到校、设立社区图书馆等,对我们的弱势孩童更有帮助,对我们的母语教育更有保障。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