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馆《通讯》2015年12月

馆长的话
迎风·而立
文/ 李亚遨

今年是林连玉先生逝世三十周年,也是林连玉基金创会三十周年。林连玉基金以“迎风·而立”为主题,举办系列纪念活动。“迎风”的“风”,指风雨——林先生逝世迄今,国家局势风雨飘摇,华文教育风雨不断;“风”,亦指风骨、风范——林连玉先生为后世留下的风骨与风范。“而立”,意指三十。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意即人至三十,学有根柢,非外力所能轻易动摇,能够自立于世了。“迎风·而立”寓意林连玉基金创会三十年,将秉持林连玉先生“威武不屈”的风骨与风范,笑傲不惧,风雨无阻,继续前进。

本期《通讯》为配合三十周年纪念,在“焦点”部分刊载了林连玉基金和林连玉纪念馆几位负责人的访谈,以及林连玉先生逝世三十年来华教大事纪实。刘锡通律师是林连玉先生去世后率先提议建立林连玉纪念馆的华教元老,他“三十年细说从头”,跟大家分享纪念林先生的意义。而其他受访者则分别谈及纪念馆从筹款、策划、装修到设计的过程,以及对纪念馆的期许。三十年华教大事纪实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视为展示内容“百年华教史诗传”的延续,因为“史诗传”的下限设于1999年,没有触及千禧年之后的事情。

本期“焦点”还有一篇文稿〈童言妙语话连玉〉,让读者从一个侧面了解纪念馆最新动态。在过去的半年,林连玉纪念馆接待了一批又一批的华小生,这是林连玉基金为回馈社会支持而推出的计划。我们提供交通让吉隆坡地区的华小生前来纪念馆,在大哥哥大姐姐带领下参观展示空间,进行团康游戏,过后并让他们“写信给林连玉老师”。〈童言妙语话连玉〉就是撷取信中的精华整理出来的。另外,“焦点”还有一篇有关林连玉家属捐赠文物的报告。在此要特别感谢林连玉先生的养女林达女士和养女婿朱治和先生。自开馆以来,他们夫妇已经几次无偿捐赠了林先生遗存的珍贵文献文物,包括有特殊纪念意义的私人馈赠物品,让本馆的收藏和展示生色不少。他们对纪念馆始终如一、不离不弃的支持,对我们是最有力的鞭策,使我们在推动馆务时不敢有些许懈怠。

本期“特约”那篇〈马来西亚华社民间文物馆之进展观察〉,也是应该请读者留意的。资深文史工作者陈亚才先生曾于2005年新山“历史与文物研讨会”上对大马华社历史文物工作作了“反思”;2010年又在新山“文物经营管理研讨会”上对大马华人民间文物馆作了“个案观察”;五年后的今天,他选择在《通讯》与大家分享他的报告。他大胆建议,待时机成熟,成立“马来西亚民间文物馆学会”作为协调和推动的单位,把马来西亚的民间文物馆串联起来。

最后,说到周年纪念,认真阅览过纪念馆展示内容的访客或许会注意到,“百年华教史诗传”展示的第一份历史文献,就是1820年在马六甲出版的新教传教会季刊Indo-Chinese Gleaner。据该季刊报道,1815年时,马六甲已有九间华文私塾学堂,学生不下一百五十名。换句话说,若以有文献记载的历史说,马来西亚华文教育已跨过两百周年。林连玉基金创会三十周年与华教两百年重叠,让2015这一年份显得特别具有意义。我们缅怀先贤开拓民族教育的伟大功勋,以激励后辈学习他们艰苦奋斗的精神,前仆后继地承传民族文化的薪火,从而打造一个“多彩多姿、共存共荣”的新天地!

目录  CONTENTS:

馆长的话
迎风.而立/李亚遨

焦点
(一)刘锡通:为什么要纪念林连玉?
(二)林连玉纪念馆的筹建和意义
(三)那些年,那些事——林连玉逝世三十年来华教大事纪实/李亚遨
(四)童言妙语话连玉
(五)林连玉家属捐赠文物

史话
林连玉:陈充恩跟汪永年是不同的/李亚遨

专访
林连玉和1961年的尊孔中学

人物
林连玉与我:风雨同路.肝胆相照

特约
马来西亚华社民间文物馆之进展观察/陈亚才

友馆
(一)刘钦侯医院纪念馆/林礼长
(二)吉隆坡尊孔独中校史馆/郑美玉

出版
兴华校史系列推介——歌一阙教育传奇,造一部兴华春秋/陈玉雯

活动
(一)访客留影(2015年6月-2015年11月)
(二)图书文献保护及修复工作坊
(三)揭开校史馆的新扉页

文物
教育部公函原件

封面封底
插图:林连玉基金历年活动

 

欲阅读请点击:林连玉纪念馆通讯(2015.2)

欲下载请点击:

0.1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